“紫禁城與凡爾賽宮”展在故宮開幕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4月02日 10:30
央視網 | 2024年04月02日 10:30
正在加載

4月1日,“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幕。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孫業禮、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法國駐華大使白玉堂,凡爾賽宮殿、博物館及國家園林公共機構主席勒裏博,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林茨等中法嘉賓200余人出席開幕式。

作為中法文化旅遊年的重要項目,“紫禁城與凡爾賽宮——17、18世紀的中法交往”展覽以中法兩國外交、文化和藝術交流為主題,通過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以及其他收藏機構的約200件文物精品,展現百年間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賞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鑒、相互學習的文化交流史。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展覽共分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龍與百合花的相遇”。龍是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創造和精神標識,百合花是法國王室的標誌,龍與百合花的相遇源於1688年。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國王數學家到達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見,正式開啟了中法間的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法之間的交往呈現出兩國宮廷始終高度關注積極推進、以科學和藝術交流為主旨、以服務清宮的耶穌會士為溝通橋梁的特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與歷史著作的西傳,促成了法國近代漢學的誕生。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第二單元“紫禁城中的法國風景”,分為“禮品和定制”“交匯與新創”兩個章節。清代宮廷收藏中,來自法國的物品種類豐富,或來自兩國交往的禮品,或來自傳教士的貢獻,或來自兩國之間的貿易。同時,隨著中法交往的不斷深入,不乏清宮向法國定制物品的情形。清宮內有諸多受到法國技藝影響或帶有法國文化印記的器物,中法兩國深厚而精緻的文化在紫禁城內密切互動,激發出豐富的想象力和新創意。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第三單元“凡爾賽宮的中國時尚”,分為“收藏和改造”“模倣與靈感”兩個章節。隨著中西交往的深入,大量中國物品輸送歐洲市場,諸多法國王室成員和政要成為中國藝術品的收藏家。同時,法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物品進行裝飾和改造,以適應自身的審美需求。中國文化深刻影響著法國的藝術風尚,對中國瓷器的仿製是法國“中國風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成為了法國藝術家和知識精英獲取創作靈感的源泉,後者在諸多領域大量汲取中國元素。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展覽現場(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是中法宮廷間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是法國王室及其宮廷對中國文化興趣最為濃厚的時期。大量中國工藝品和書籍進入法國宮廷和貴族的收藏視野,引發了以凡爾賽宮為中心波及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創作風潮。法國宮廷保存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物品以及法國本土創作的中國風藝術作品,成為了解此一時期中法關係和藝術交流的重要物證。同時,在遠隔萬里之外的中國宮廷,自路易十四派出“國王數學家”來華以後,大量法國耶穌會士東來,很多法國人長期在此服務,他們對清代宮廷在科學、藝術、建築、醫學、地圖編繪等諸多領域産生了重要影響,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乾隆末年。

本展覽將追尋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一百多年間,中法往來交互的歷史印跡。中國和法國雖遠隔千山萬水,在歷史上卻進行過持續不斷的理解對方的嘗試和文化交流的實踐。他們彼此間的吸引,相互間的興趣,一直深藏于歷史記憶之中,令人回味無窮,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交流互鑒的佳話。

據悉,本次展覽將在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廳展出至6月30日。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