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面向全球徵集文物展品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2年08月15日 16:25
中國藝術報 | 2022年08月15日 16:25
正在加載

通縣專署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任命通知書 1954年 劉文科、彭京京夫婦捐贈

通縣專署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任命通知書  1954年  劉文科、彭京京夫婦捐贈

“確認為文物後,我很快聯絡首都博物館完成了捐贈,為保存了70餘年的文物找到了最好的歸宿。之前我心存的念想都是父子之情,不很關注父親的過往,在獲得首都博物館頒發的文物捐贈證書之後,一下開啟了我追尋、研究父親過往經歷的心念。 ”日前,在首都博物館面向全球徵集文物展品的新聞發佈會上,捐贈者劉文科的一番話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

目前,首都博物館已啟動常設展陳提升改造工作。30公里之外,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以下簡稱東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首都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齊密雲介紹,東館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已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實現外立面亮相,預計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首都博物館一東一西兩館展陳都將向公眾開放。為了兩館展陳能夠更好地向市民展示大運河、北京的歷史文化,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首都博物館面向全球徵集大運河歷史文化、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相關文物展品,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文物展品,以及其他符合該館徵集方向的文物展品等。本館展陳以“都”為核心,東館展陳以“城”為核心,兩館展陳既珠聯璧合又各具特色。東館將從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城市發展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詮釋和弘揚大運河文化,講好北京故事;通過基本陳列、專題展、開放展示和臨時展覽為觀眾奉上精彩的文化盛筵。

據介紹,首都博物館徵集文物展品的形態包含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于文物、物證、標本、出版物、復仿製品、拓片,以及照片、視頻、錄音、3D掃描等影音文件。徵集方式包括無償捐贈、購買、借展。為呼籲社會各界無償捐贈,首都博物館進一步完善了回饋捐贈者權益,捐贈者(包括個人與機構)將享受證書表彰、永久記錄、公開致謝、歲歲相見、免約參觀、講座專席、消費打折等榮譽與權益。

劉文科是首都博物館的忠實觀眾,2020年9月,他關注到首都博物館發佈的“發現我們身邊的革命文物”徵集公告,遂偕夫人彭京京,將其父親杜秋擔任密雲縣縣長委任狀與通縣專署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任命書無償捐贈給首都博物館。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9月任命杜秋為密雲縣縣長,于1954年10月改任為通縣專署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彼時通縣和密雲縣均隸屬於河北省。這兩件文物是記錄北京市行政區劃變遷、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歷程的珍貴物證。于劉文科而言,追尋父親過往的經歷讓他深化了對父輩革命一生的認識,“可以説,如果沒有參與文物徵集活動,我可能不會刻意去追尋父輩的歷史足跡。文物徵集活動激活了歷史塵封,使我心繫的父子之情昇華為紅色情、革命情,使我更深刻地領悟了從哪來、往哪去的精神命題”。

北京市通惠河上的慶豐閘照片 1981年 2022年劉世昭先生捐贈

北京市通惠河上的慶豐閘照片 1981年 2022年劉世昭先生捐贈

如果説劉文科的捐贈加強了他對父輩的認識,那麼攝影家劉世昭則希望通過自己的捐贈喚起人們對大運河的保護意識,並參與到傳承大運河歷史文化的事業中。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要在通州開館了,作為一個兩次騎自行車從北京跑到杭州的攝影師,我感到特別高興。”劉世昭説。1981年他與搭檔從北京出發,騎自行車沿著京杭大運河採訪拍照,一共騎了1萬多裏、進行了404天的採訪:“那個時候還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切都很落後。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拍的照片,有著穿梭時空的感覺。”2016年,劉世昭退休後又一次騎自行車從北京到杭州拍攝大運河,“從兩次拍攝的圖片對比來看,大運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民的生活面貌、大運河水體的保護、兩岸文化遺産的保護等都有了特別顯著、直觀的變化。”2022年,為支持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建設,劉世昭將他所拍攝的全部大運河題材照片的使用權無償捐贈給首都博物館。

如劉文科、劉世昭這樣的捐贈者還有很多,據首都博物館藏品部負責人馮好介紹,以2006年首都博物館新館開放為分界點,從2006年至今,首都博物館徵集了約2萬件套藏品,其中12500件套來自於社會各界的無償捐贈:“這些徵集成果我們並沒有讓它們在文物庫房裏‘睡大覺’,而是已經在展陳中逐漸向公眾亮相。除了在常設展覽展出,在2010年還舉辦了徵集成果專題展。”

如何能成為博物館的徵集對象?博物館是否只徵集國寶級的文物?馮好對此解釋:“博物館眼裏的國寶並不是價格有多麼昂貴,而是應該解釋為國民之寶,也就是記錄一個群體記憶的寶物。從這個角度來説,博物館的藏品之間沒有價值高低、貴賤之分,每件藏品都有獨特的蘊含信息,每件藏品背後都記錄著一個特定的群體、人的行為、人的價值,這是博物館需要向社會公眾傳播的最主要的信息,是博物館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對於博物館來説,每一件博物館的藏品都是國民之寶,每一位捐贈者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寶守護者。”

而當這些藏品來到博物館以後,博物館又會開始進行相應的研究,並把研究故事講述給公眾。“回首博物館的發展,全球博物館已經走過了為民所用、為民所想的發展階段,正在走向為民所制——公眾越來越多地深入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和管理中。現代化的博物館建設任務不是僅靠博物館人的自身努力就能完成的,更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首都博物館館長韓戰明説。透過兩位捐贈者的捐贈故事,他感慨:“家庭的溫情、歷史的責任等方面,推動著文化遺産成為連接公眾與博物館的一條情感的紐帶、一座文化的橋梁,文物徵集工作也正成為吸引公眾參與博物館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渠道。博物館徵集來的不僅是文化遺産,更是承載著家國情懷的珍貴物證。”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