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圖景裏的國家文化公園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8月08日 13:55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8月08日 13:55
正在加載

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立足國家高度,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産後所反映的整體性國家意義;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遊憩空間,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其中進行保護和創造。長城的巍峨、大運河的壯美、長征的偉大、黃河的厚重、長江的磅薄,皆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在建的五大國家文化公園,代表的都是獨一無二、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本版擬從美術的角度,選取代表性作品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內涵進行詮釋和解讀,呈現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藝術表達。

長城頌(漆壁畫) 2021年 程向軍

長城頌(漆壁畫) 2021年 程向軍

畫心中的“長城”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早在20世紀初,長城就逐漸成為畫家們描繪的對象,並被賦予更多深刻的象徵意義。如1933年4月,梁中銘在《時事月報》上發表了漫畫《只有血和肉做成的萬里長城才能使敵人不能摧毀!》;1937年12月,黃堯在《抗戰》雜誌上發表了一組題為《鐵的長城》的漫畫;1938年2月,《抗戰漫畫》刊登了陶今創作的漫畫《用我們的血肉,做成我們新的長城——一九三八年的新陣容》。在這些作品中,創作者把中國士兵的血肉之軀比作長城,喻義中國將以不屈的精神築成“血肉長城”,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1937年10月,黃新波在《戰時畫報》上發表了木刻版畫《祖國的保衛》,畫面中長城在群山中延伸,兩個戰士像巨人般佇立在長城之後,他們面朝東方。標題和畫面結合起來,賦予長城“祖國”的含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涌現了一批以長城為題材的經典美術作品。如傅抱石、關山月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竇憲敏、侯德昌等於1994年創作的《幽燕金秋圖》,許仁龍于2002年完成的巨幅國畫《萬里長城》等,畫作體現了浩蕩的國家情、民族情。

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序廳懸挂的600平方米的巨幅漆壁畫《長城頌》,高15米,寬40米,是專為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序廳量身定做,迄今最大的一幅漆壁畫。該作品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程向軍帶領50余人的團隊,歷時約1年創作完成。畫面分成近景、中景、遠景3個層次,近景由古松及明長城烽火臺、山石造型構成,中、遠景由綿延不斷的群山構成,以表現長城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的雄姿。山中溪水匯聚成河流,寓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廣大美術家不僅熱衷於描繪和抒寫長城,他們的許多作品還融合了文化、歷史、旅遊等諸多元素,藝術家用獨特視角和精彩技藝表現了長城的美麗、長城的精神、長城的文化,正在為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文藝的智慧與力量。

運河之都 百里畫廊 局部(國畫) 2022年 汪秀南、趙家葆、杜愚、翟明帥、王坤、沈軍、任振山、朱卯、劉天明、莊海軍

運河之都 百里畫廊 局部(國畫) 2022年 汪秀南、趙家葆、杜愚、翟明帥、王坤、沈軍、任振山、朱卯、劉天明、莊海軍

彰顯大運河的時代風采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大運河串接了黃河、淮河、長江等重要水系,在歷史上對南北地區的人員流動、貨物貿易流通具有重要作用。

大運河的作用從《清明上河圖》中可見一斑。從唐代開始,以中原為軸心的皇朝都依賴長江及淮河流域的米糧及其他農産品的供應,到北宋時期,龐大的城市所需的米糧大部分由江淮經大運河,轉由汴河運進京城。

北京通州區圖書館藏有一幅清代《京杭運河全圖》,雖為大運河的測繪示意圖,但沿運河兩岸詳細標明了運河所經過的蘇州府、順天府等13個府駐地、50個縣駐地、12個州駐地,還標有許多水閘壩及之間的里程等。此外,乾隆的第一次南巡被清代畫家徐揚以全套12卷的長卷《乾隆南巡圖》繪畫記錄,大運河在這幅長卷中屢屢現身,比如第二卷描繪乾隆皇帝乘轎從山東德州附近的一座浮橋過運河的情景,圖中,運河水面極為寬闊;《乾隆南巡圖》第四卷描述了皇帝閱視黃淮河工事的場景,乾隆皇帝渡過黃河後,當日和次日視察黃河、淮河、運河和洪澤湖四大水系匯合處險要工程,水系匯合處,浪潮激蕩,是運河工事特有的景觀。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航道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京杭大運河作為一條世界級運河,實現全線貫通成為華夏子孫的共同願望。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過程中,大運河題材美術作品和展覽也層出不窮,如“古運河畔低吟淺唱——王念約攝影作品展”“融合·共享2022河北省大運河美術精品展巡展”“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特展”“千里長河——中國大運河文化主題展”“‘運河之都 百里畫廊’——淮安文脈丹青傳承展暨書法美術晉京展”都令人印象深刻。藝術家不僅從大運河的歷史意義出發,也把一個以高鐵、高速公路、飛機、全球化互聯網通信,甚至是5G時代的時代環境與文化遺産內涵相結合,融入作品當中,使得作品中的“大運河”兼具了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當代性、時尚性。未來,相信會有越來越多表現大運河題材的當代文藝作品出現,這些表現大運河發展變遷的圖卷不斷彰顯大運河的時代風采,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內涵注入新的活力。

長征第一關(國畫) 1965年 宋文治 江蘇省美術館藏

長征第一關(國畫) 1965年 宋文治 江蘇省美術館藏

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的偉大精神意義永載史冊、激勵後人。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長征題材的美術創作是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紅色經典,如長征途中黃鎮將軍的《西行漫畫》,董希文滿懷激情的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等。在國家組織的歷次大規模革命歷史題材創作中,涌現出一批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精品佳作:油畫作品中李宗津的《強奪瀘定橋》、艾中信的《紅軍過雪山》、靳尚誼的《送別》等,中國畫作品裏宗其香的《巧渡金沙江》、李可染的《六盤山》等,版畫作品中李樺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王琦的《雪原峽谷》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術家沈堯伊以5次重走長征路的體驗,先後創作了《革命理想高於天》《而今邁步從頭越》《彝海結盟》《走出泥沼》等多幅長征題材油畫巨制和以《地球的紅飄帶》為代表的10多套連環畫、插圖與木刻等作品,廣為讀者喜愛。濃墨重彩的長征畫廊,構成了新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篇章。

歷史證明,長征精神並未過時,也不會過時,藝術家正在根據時代特徵不斷研究、挖掘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創作更多精品力作。

黃河百米長卷 局部(油畫) 2016—2019年 王克舉  中國美術館藏

黃河百米長卷 局部(油畫) 2016—2019年 王克舉  中國美術館藏

凝聚黃河文化的視覺史詩

一條黃河水,滋養了巍巍華夏大地,孕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還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基因中蘊含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和平包容、團結統一等基本理念,無一不來自於黃河流域。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奮鬥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也正是在黃河流域這個大的文化場域之中,經歷了幾千年的文明成長、觀念生成、族群融合的持續鍛造和涵育,從而得以形塑和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駐足在黃河岸邊,望著滾滾而東的河水,留下不朽的詩篇,描繪著黃河既蒼茫、靜寂,又雄渾、壯闊的氣象。吳作人的《三門峽工地》《中流砥柱》,錢松喦的《三門峽工地》,傅抱石的《黃河清》《陜北風光》等,早已成為黃河題材的經典之作。黃河主題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近現代繪畫的藝術語言,許多畫家創作的黃河主題作品都成為其代表性藝術,如周韶華的《黃河魂》、朱乃正的《青海長雲》、劉文西的《黃河漢子》、徐青峰的《黃昏中的黃河三角洲》等。

老、中、青年藝術家通過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版畫等不同畫種,展現了自然黃河、人文黃河、兩岸生民、港口印象等生動壯美的畫面,反映了黃河流域在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巨大變化,共同構成了凝聚黃河文化精神的視覺史詩。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至2019年,油畫家王克舉以寫生與創作相融合的方式完成的黃河油畫長卷,以油彩的語言令黃河流域的壯美景色躍然畫上,受到廣泛關注。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廣大藝術家也一定會以畫筆描繪新時代黃河美景、凝聚黃河文化、弘揚黃河精神,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貢獻藝術力量。

長江萬里圖 局部 (國畫) 2006年 施江城

長江萬里圖 局部 (國畫) 2006年 施江城

萬里長江畫不盡

長江,哺育著億萬中華兒女,滋養了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長江是中國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歷代描摹長江的畫作數量眾多。從南宋的夏圭、明代的吳偉,到近代的張大千、吳冠中等藝術巨匠,都曾繪製過《長江萬里圖》,這些傳世的畫卷,見證了千百年來長江的自然變遷和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腳步。

近年來,廣大美術家感受著長江的脈動,感受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圍繞長江沿線的人文自然、風土人情、新風新貌、歷史故事、紅色文化等為主題進行創作,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其中,以《長江萬里圖》為題的大幅長卷就有多件問世。如湖北畫家施江城花費5年時間,創作60米巨幅國畫《長江萬里圖》長卷,再現長江壯闊風景。這幅作品從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格拉丹東雪峰畫到東海入海口,共分為大江之源、金川蜀水、高峽平湖、極目楚天、大江東去等10卷,除自然景觀外,把三峽大壩、三大名樓、中山陵、東方明珠等古今名跡都盡收眼底,藝術地再現了萬里長江在新的文脈背景下的圖景。2018年4月,由中國畫學會主持創作的美術創作工程《長江萬里圖》完成並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此件《長江萬里圖》是以新時代的長江為主題的美術創作工程,由50位美術家歷時一年創作完成。2021年,畫家李勁堃等創作的青綠水墨山水的巨型長卷《長江之歌》,用中國畫獨有的平遠式構圖,呈現了長江百轉千回、奔流不息的景象。

千百年來,長江奔流不息,以水為紐帶,連接吳越、湘楚、巴蜀、江南文脈,陶冶歷代思想精英,涌現無數風流人物,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滋養了無數華夏兒女。近現代以來,更是注入了以紅色文化、三峽文化、旅遊文化和沿線城鎮改革開放建設偉大成就為標誌的新的人文內涵,不斷書寫長江歷史新篇章。如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成為長江建設的根本指引和基本遵循,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未來發展描繪出一幅更加絢麗多姿的美好圖卷,並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