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亦能和眾——大學博物館的學術研究與策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7月14日 17:22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7月14日 17:22
正在加載

“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展覽空間設計圖 設計者:王欣、孫昱

“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展覽空間設計圖 設計者:王欣、孫昱

博物館的英文為Museum,這個單詞所包含的詞根MUS比較有意思,Muse(v.沉思)、Amusement(n.娛樂)、Music(n.音樂)、Bemuse(vt.使發呆;使茫然;使困惑)……當然還有與其相關的形容詞和副詞等。事實上,MUS這個詞根來自繆斯女神的名字——Muses。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主管科學和文藝的女神們的總稱,數量不定,有的説是3位,有的説是9位。因此,形容與繆斯相關的詞語眾多。所以博物館與生俱來就有眾多功能或者指示,比如凝視、沉思、吸引注意力、娛樂等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2007年對博物館的定義做了調整: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和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環境的有形以及無形遺産。

目前我國的博物館事業正處於蒸蒸日上的發展階段,在教育部2018年頒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8年教育事業統計工作的通知》的附件中,增設了博物館和美術館。博物館已然成了大學的“標配”。

大學是博物館之母,世界最早的公共博物館即誕生於大學。大學不僅能夠為博物館提供相關專業的人才以及儲備力量,也是觀眾、志願者、捐贈者交流、服務與學習的理想之地。大學博物館的前身最早是來自於私人捐贈的藏品,以及大學的某些專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因教學需要逐漸積累了一些教學用品,比如考古專業、美術專業等等。大學博物館能夠反映學校的大概面貌、歷史傳統、文化特色、人文環境、專業特長等。大學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和策展首先是要面向師生群體。博物館作為一種知識補充,不僅有代表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而且有現當代藝術作品,這顯然有助於大學師生綜合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能惠及社區周邊以及廣大民眾,這是大學博物館與社會上的博物館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大學博物館的學術優勢也是大學之外的博物館所無法比擬的。綜合性大學涵蓋多種學科,博物館在這樣交叉學科背景下,展覽應該與社會上的博物館區分開。不過,大學博物館和社會上的博物館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最為明顯的就是經費與政策待遇。

展覽和公共教育都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體現,展覽是將學術研究內容可視化,是學術研究領域的一種轉型,因此,公共教育的重點也隨之變化。博物館需要獨特的學術視角,四兩撥千斤,借助多方力量,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其精細分解,並生動地呈現出來,讓公眾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被指導到主動獲取知識。

那麼,什麼是優秀的展覽?在此,筆者引入吳冠中先生關於繪畫的一句名言:一個好的展覽就是“專家點頭,觀眾鼓掌”,從“曲高和寡”變為“曲高和眾”。有趣、有吸引人的主題、有經典展品,觀眾可以與展覽形成互動,有學術深度、視角新穎、大眾可以看懂的展覽,才是好的展覽。

“設計烏托邦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傑蒂-科尼格收藏展”展覽現場

“設計烏托邦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傑蒂-科尼格收藏展”展覽現場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藝術博物館在2018年舉辦了一場名為“睡眠的圖像”展,並配合展覽做了“睡眠之夜”的博物館夜場活動,有行為藝術表演,有公眾的參與互動。這個展覽聯合心理學研究,討論“睡眠是否陷入危機”的話題。通過展示關於停機、失眠、做夢、臥室的建築等因素對睡眠的影響,這些不同領域的最新科學和人文研究帶來藝術家們關於睡眠的動態對話。項目通過跨學科的視角探索實時主題,為大學藝術博物館塑造了一種新的社會參與模式。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在2018年舉辦了“東方竹——亞洲竹生活藝術展”,展覽展出了來自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的30余名竹工藝師、設計師、建築師和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展覽分為“竹林藝譜”“竹品風神”“竹屋棲居”3個板塊,綜合展示了亞洲竹文獻、竹工藝、竹材料、竹設計、竹課程、竹營造、竹影像的個案與研究。展覽的展陳設計別出心裁,觀眾似乎就是宋畫中的人物,與器物對話,浮涌浪盡,海燈長明。博物館通過東方文明中特有的竹文化,將亞洲各國聯絡起來,在傳統與工藝的範疇裏,給當下以啟示。此展也被評選為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一所知名大學博物館,現有藏品約1.3萬件(套)。作為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理工基礎的國際知名學府的博物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在辦館理念、內容設計、展覽策劃、公共教育等方面,都以以經典品格、學術價值、創新意識和人性化服務為主要目標。經過幾年的探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可以清晰地分為5個類型:一是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的展覽展示,並圍繞展覽展開相關公教活動,例如“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二是以具體藝術史研究為主的展覽,比如“支架/表面藝術運動:一次解構繪畫的激越實驗(1967—1974)”“設計烏托邦1880—1980:百年設計史/比亞傑蒂-科尼格收藏展”;三是展示大學以及學院文脈的展覽,比如“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四是館藏展以及與館藏相關的當代藝術展,比如“存在之境:當代藝術展”、長期陳列展出的館藏展等;五是影像相關的展覽,通過系列的攝影展構建起近代攝影史輪廓,比如“窗口”展,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新聞傳播學院聯合發起,收到了公眾6千余組件新冠疫情期間拍攝的各種與“窗口”有關的影像。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的第二輪網絡評審環節,短短72小時之內,觀眾投票量高達33.36萬張,點擊量高達94.67萬次,由此可見觀眾的參與熱情。圖像檔案展徵集活動立足於現場、現實,著眼于歷史和未來,深得人心。“存在之境:當代藝術展”則試圖揭示中國當代藝術直面生存經驗的狀態。通過這些作品的展示,可以感受到中國當代藝術變化和發展的一個截面,觀眾通過這個截面來體會藝術家的情緒,他們的喜好、衝動、意願、想象,他們的糾結、困惑和疑慮及期待,從而進一步推測他們在整個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的貢獻與影響,領會藝術家的個體思考及其與當下文化、社會情境的互動。

無論公立博物館還是大學博物館,終極的追求都是將好的藝術呈現給公眾,讓大家更好地理解藝術。大學博物館彰顯著大學的精神,大學是向世界傳遞科技文化的有力名片,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有力體現。讓智識、專業和學術服務社會,打造系列學術品牌或展覽品牌,突出特色,聯合大學獨有的學術資源以及跨學科優勢,曲高和眾,讓大學博物館成為學術的前沿與高地。 (葛秀支)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