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助力鄉村在地文化復興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5月30日 17:02
中國文化報 | 2022年05月30日 17:02
正在加載

櫸溪古村

櫸溪古村

鄉村在地文化的復興是20世紀以來中國知識界先賢不懈探索併為之奮鬥的命題。在當代努力解決城鄉矛盾、致力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在鄉村脫貧攻堅的工作中,回顧歷史經驗並由此思考新時代的鄉村在地文化復興,具有全新的意義。有鋻於此前長期積極主動參與中國鄉村和社會生活改造實踐活動的成功案例,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與潘天壽紀念館以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為切入點,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實踐者、藝術評論家,一起暢談“鄉村在地文化復興”的問題。

守住鄉土文明的根係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認為,鄉村社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當代社會激進發展的過程當中守住鄉土文明的根係。所以,不能簡單陷入城鄉文化二元對立的陷阱,只有把鄉村問題和鄉建實踐納入到現代性的思考框架之中,一同作為現代觀和發展觀的核心命題,才能形成中國本土的現代性議程和自主的發展道路。

他進一步闡釋,要復興鄉土,首先要理解鄉土。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持鄉土為學院的辦學理念。“以鄉土為學院不是自上而下的藝術下鄉、設計扶貧或者當代藝術界非常熟悉的所謂的‘社會參與’,甚至也不只是狹義上的社會美育,這是一個藝術教育與鄉土社會相互成就的過程,需要我們俯下身子,重新喚起群眾的創造潛能。”高世名錶示,“中國鄉村文化的在地保護問題具有重大意義,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維護具體實踐的支撐點,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

中國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呂品田表示:“鄉村文化在地復興,必須要掌握好規律,尊重原先的社會生態環境。在強調統一性、教化性的同時要尊重習俗,尊重民眾長期以來的習慣,因為這些風俗和習慣不是憑空捏造的東西,而是因地制宜,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來的。”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連冕提倡將美育工作納入到家庭培養當中,甚至是保姆、阿姨的業務培訓當中,讓這些能夠幫助家庭生活力恢復的人員也能有美育上的發展——接受美育的培養、灌輸。“到如今,我認為宗教家應該替換為一種美育家的精神,要將家庭生活美育化。這為當前蓬勃發展的藝術鄉建新浪潮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問題的角度。” 連冕表示。

非遺活態傳承與文創發展

“在地性”是指尊重特定土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化,尊重土地上的人、生活和願望,重在激發村民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而不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經驗;而復興的則是千百年來承續且依然在今天保持生命力的鄉村特質,而不是城市精英想象中的鄉村。從鄉村建設先驅熊佛西、鄭錦等先生的在地性實踐中能夠看到,鄉村建設和美育的實施並不是要同化村民,讓他們去欣賞高雅的文化藝術,而是用其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潛移默化地提高其審美能力與水平,進而反哺其特有的文化。

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以現代民間繪畫(農民畫)為例,闡釋了自己對非遺保護、活態傳承與文創發展的可能性的理解。“雖然農民畫産生有政治性因素,但作為一種新非遺,它不僅記錄和保存傳統文化,而且也表現新農村、新風貌,如直播帶貨等,更展露了無法通過專業訓練而達到的創作的原生狀態。作為一種鄉土藝術形式,要警惕今天評獎、入展對它的異化,保護它的鄉土基因和樸素情感,保護文化的多樣化和本真性,以抵抗城市化的千篇一律。”她説。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提出:“鄉村文旅産業的發展模式必然不同於以迪士尼樂園、橫店電影城為代表的文旅産業,其中一個最大的區別,前者是在地的,後者是脫域的。我們須在小城鎮、在鄉村的實踐中探索新的文旅模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鄉村文旅都是鄉村文化復興,如空心村是不算的;村裏有人,特別是有年輕人、有非遺傳承人才滿足鄉村文化振興的條件,例如貴州雲南的某些村落。”

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藝術鄉建

“因為鄉建工作涉及到鄉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是社會力量的動員和團隊協作的結果,單靠個體、文化團隊或者設計團隊是遠遠不夠的。” 策展人、安徽大學副教授左靖表示。他將自己的一線工作經驗總結為“三個原則”和“四個生産”。三個原則:一是服務社區,立足社區;二是地域印記,團隊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地方展開,帶有當地的特殊烙印;三是城鄉聯結,往鄉村導入城市資源,向城市輸出鄉村價值。“四個生産”:一是關係生産,社區內外的結構性關係的建立非常重要,它是其他三個生産能夠進行的基礎。二是空間生産,空間生産指的是創造具有當代文化交流功能的新的公共空間,通常是以改造舊的或廢棄的建築,並賦予它們新功能來實現。三是文化生産,就是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等跨學科人士,圍繞當地民風民情而創造的各類作品或者研究成果。四是産品生産,利用本地物質條件和文化資源設計生産出可供銷售的産品。在實際的操作中,産品生産難度最大。

“中國的鄉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政府作為主導力量。所以在中國做鄉建工作,還要學會和政府溝通、協調,以保證一個項目的順利落地和推進。從碧山到大南坡,我們就是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中,努力擁抱自己心中的鄉建理想。通過引進獨立設計師和品牌運營團隊,以美學為引領,在美學實踐、公共文化、兒童美育、建築改造、民宿産業等方面全面發力,蹚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美學新路徑和鄉村振興樣本。” 左靖説。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