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版畫 一種精神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11月26日 16:51
中國文化報 | 2021年11月26日 16:51
正在加載

初踏黃金路 (版畫) 1963年 李煥民

初踏黃金路 (版畫) 1963年 李煥民

■代大權(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版畫100年的歷史與其説是一種繪畫表現形式的歷史,毋寧説是一種審美精神的歷史,是一種藝術當隨時代的歷史,是人性積極進取的歷史。在中國現當代美術的歷史形態中,有著更深刻的意識形態的價值與意義,1931年8月,魯迅先生親力親為,在上海組織了中國首個現代木刻技法學習班——木刻講習會,這是中國版畫專業教育的開篇蒙學。從此有了一大批具有版畫專業品質的藝術家,為中國現代美術播撒了千千萬萬顆優質高産的種子。

這以後,魯迅又不辭辛勞地將麥綏萊勒、珂勒惠支、岡察洛夫等一批歐洲版畫大家的作品,通過托朋友洽購、用中國宣紙交換等辦法,引進至國內,介紹給版畫青年們,為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交流標明路徑,架構通道。所以中國現代新興版畫的開篇,實際也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革命,這一革命不是畫室裏主義或流派的革命,不是藝術與藝術之間比較的革命,而是一睜眼人世,就植根於民間,植根于大眾,植根于社會的革命,它讓來自普通的藝術,又回到普通的立場,回到它的初衷與初心。

歷史證明,藝術每次重新集結與出發,都是對人性立場的校正,都是更大發展的前提。中國版畫較其他繪畫形式更早地亮岀為大眾、為社會、為現實的“三為”主張,所以今天再看100年來的版畫,就不僅是看作為一種表現手段的版畫,也在看中國美術的發展,在看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這歷史關鍵的“第一眼”,正是由魯迅先生借新興的版畫“睜開”的。新興木刻所倡導的為人的藝術主張,對人性的關注與關懷,積極入世的思想觀念,直接促成了版畫語言品質的變化。與對社會、對現實的關注同樣具有意義的這種變化,首先是對版畫的本體語言物性品質的關注,這一關注除了在表現語言層面探索寫實與寫意的殊途與同歸,更重要的內核是,在物性價值的認識中肯定人性價值。人與物或者物與人的關係,不但影響著繪畫表現的手段與目的,也決定著藝術創作的客觀與主觀。

觀注版畫100年的發展,應該是美術史論家們重要的認識資源。版畫百年曆史的認識前題,首先是對版畫藝術價值的體識。這一基於本體意義層面的體識實際一直貫穿于中國版畫的發展。早期的版畫是以克服物的材質特徵為再現的前提,物的價值更多地體現為手段的價值、工具的價值。無論早期的經卷插圖,還是民間的年畫紙馬,版畫多是從中國傳統繪畫的立場,形成以線描勾勒為表徵的造型語言,並由此固化了中國早期版畫的審美維度。

新興木刻版畫雖然借鑒了同一歷史階段的歐洲等版畫語言式樣,引入“三度空間”與“體積塑造”的概念,以黑白灰的色調關係取代線描結構的表現特點,卻因其“即刻能辦”的速成目的與“匕首投槍”的實用主張,將人與物的矛盾行為轉化成人與人的利害關係,強調了人的主觀意識而忽略事物的客觀價值。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木刻運動中,雖然曾有過版畫的民族形式與外國的表現風格之爭,卻止步于不同民族文化及表現語言的層面上,未能觸及産生表現語言、影響表現能力的物性因素。版畫語言本體的意義像空中掠過的浮雲陣雨,並未給大地留下實質的潤澤。歷史進入到20世紀末時,中國版畫在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下,終於有了一個穩定從容、休養生息的重要階段。這段時期,大量版畫創作的成熟使其數量逐漸轉化為質量,對版畫自身發展規律的認識也隨著質量的提升而有了明顯的變化。

魯迅先生在傾力倡導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同時,播下了藝術創作更現實、更人性化的種子。版畫百年所凝聚的精神引領著思想、思想又促進著語言、語言拓展了形式、形式則豐厚了藝術創作的精神。在這一精神生態的起承轉合中,中國版畫始終年輕,是精神的觀照讓中國的版畫宏毅深刻,是精神的繼承讓版畫藝術的生命精專久長。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