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11月19日 15:48
中國文化報 | 2021年11月19日 15:48
正在加載

東昌路墻繪

東昌路墻繪

社區作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城鎮的細胞,也應是社會公眾美育的落腳點。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的一些社區,通過“樓道美術館”“社區營造計劃”等形式,讓更多的居民接觸、了解,甚至參與公共藝術,將公共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這些藝術空間和展覽如何做到不單單是把藝術作品“放置”在社區公共空間,而是將藝術的種子“種植”在社區空間中,構建一種有溫度的價值認同和再生,形成有溫度的活態公共空間?居民們對這種公共藝術形式反饋如何?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社區藝術空間的打造對於藝術走出“象牙塔”、真正紮根到普通民眾中,又有何意義?

“星夢停車棚”外景

“星夢停車棚”外景

“臟亂差”變身藝術作品

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昌新村是離陸家嘴金融區最近的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小區的“星夢停車棚”過去亂臟差、居民怨聲載道,如今變得美麗整潔、設施安全,這都要從一場展覽説起。

今年1月22日,許多準備騎車出行的陸家嘴東昌新村居民一進小區內的停車棚,就被內部景象給震住了:太陽神鳥金飾、銅獸面、石璧、銅瑗、玉璋……燈箱照明下,4000多年前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化圖片展呈現在眼前。這一展覽作為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的公共教育活動,把“同款”展示內容帶到陸家嘴的社區居民身邊。

為東昌新村與上海大學博物館牽線搭橋的人,是藝術家、獨立策展人王南溟和他的團隊。設計團隊定制了展架燈箱,與停車區域擋板有機結合起來,既不影響車輛停放,也能為出行提供照明。此外,車位號碼牌也被更換為統一的白色亞克力立體字號牌,再加上室外佈置的展覽海報,停車棚頓時擁有了博物館氣質。而由社區居民題寫的“星夢停車棚”5個字,則被王南溟珍惜地用玻璃罩罩了起來。

“星夢停車棚”內的這場展覽進入小區前,策展團隊做了多次考察,和社區委員會進行了多次溝通,贏得了居民的信任。東昌新村老居民陳國興參與了這一過程,主動提出“等你們展覽空間搞好以後,我可以為你們做這個展覽的導覽。誰來看不用你們操心,我自己組織人來看。”他後來一直就在停車棚做志願者。

半年後,王南溟和團隊又在距離“星夢停車棚”幾分鐘路程的東昌大樓的7層辦了一個樓道美術館。1987年,13層的東昌大樓是當時陸家嘴的制高點,被作為東昌消防隊的瞭望塔。30多年過去了,這裡已經大變樣,如今的東昌大樓7層差不多就是當年瞭望塔的高度,向窗外看去,馬路對面的南洋商業銀行,正是建立在1999年爆破的東昌消防瞭望塔原址。

“樓道美術館的靈感來源就是想通過這棟樓的變化,反映浦東的發展,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展覽的主要內容是當時的消防瞭望兵趙解平拍攝的20張老照片以及口述史料等。”王南溟介紹,為了這個50平方米左右的樓道空間,他請來了專業美術館常用的布展團隊,樓道天花板鋪設電路軌道,裝上了射燈、電子屏,全部按照標準美術館來打造。

“從24米高的東昌消防瞭望塔,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一道跳躍的弧線掠過時空,宛如重溫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的華麗轉身。而所謂建築可閱讀,或許就藏在這些可愛的細節裏。”東園一村居委會社區工作者譚嘉聲説。

與陳國興一樣,在東昌大樓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69歲的葉芝英,看到自己每天來來往往的樓道大變樣,也主動請纓,擔當起了“在地館長”。

陸家嘴街道社區管理辦相關負責人馮厲軻介紹,停車棚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藝術家的引入,一方面讓居民更能接近藝術,原來藝術高高在上,現在藝術在身邊,觸手可及。同時也幫他們解決了一些現實的需求,比如停車棚的整修,空間更加多了,更亮堂了。這些藝術家的行為反過來促進了居民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家園意識的提升。現在停車棚裏面的管理和周圍的綠化都是居民自發的。”他説。

 “粟上海”社區美術館的彩虹廊道

“粟上海”社區美術館的彩虹廊道

公共藝術巧妙推動“社區營造”

實際上,隨著城鄉建設發展的腳步,基於社區的公共藝術為城市進行“微更新”的實踐也在隨時代和居民的需求而變化,形式越來越多樣,作用越來越顯現。

北京的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隸屬朝陽門街道,服務於周邊3個社區,自2016年始由一個致力於公共藝術探索的小型文化創意團隊運營。數年間,運營團隊通過藝術的手法不斷嘗試打破固有邊界,建立不同群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促成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至今,該空間共舉辦活動2000多場,累計接待9萬人次,數次成為北京設計周的分會場之一。不同於其他社區營造方式,公共藝術帶有自身的反思性,強調以提問的方式打破既有思維限制,與人們的意識和心靈對話,推動城市更新的軟體建設。通過藝術與社區的結合,打通文化中最具革新性的上層和最穩定的底層,在老城更新語境下,促進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融合。

入選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優秀公共教育項目類)的上海長寧江蘇路街道的“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由劉海粟美術館和江蘇路街道共同發起,取劉海粟之“粟”與塑造之“塑”諧音,致力於將藝術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過空間改造、藝術創意、社區互動有機融合,激發建築活力、提升社區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構建美好生活。自2018年起,項目相繼落成“粟上海·愚園”“粟上海·紅園”“粟上海·控江”3個社區美術館。

劉海粟美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粟上海”計劃沒有固定的團隊,邀請優秀的建築師以志願者的方式介入該項目建設美術館,相應地,建築師將得到足夠的尊重,包括其他參與者,其實都是在以志願者的精神在參與。鼓勵學生作為社工藝術家參與項目,關注城市角落的民生百態,用藝術創作去美化、改善這些角落空間。

2019年,首屆“坊間”社區公共藝術節在成都13個社區開展。相比于傳統活動,藝術節更傾向於方法研究和問題探討解決。藝術節中的“城市童年檔案館”項目保管了幾百份城市居民的“秘密”童年檔案,將這些故事用動畫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展出,當參觀者走在空間中,將會無意間觸發墻上的投影動畫進行播放。每個動畫片段都來自於某個人童年裏的秘密記憶,如今的再次播放,則讓這些動畫又成為了新的屬於觀看者的記憶。

“社工策展人”讓居民成為主體

“我們以往在美術館設置了很多講座、工作坊,然後是等著市民過來。但受眾是年輕人、白領居多,為了吸引各個年齡段的市民參與,我們需要首先走進社區。”王南溟所説的這一過程也是基於社區的公共藝術實踐的難點所在,即如何動員公眾參與藝術活動。

從去年開始,王南溟和團隊就開始用腳丈量陸家嘴老舊社區,一條一條馬路、一個一個小區走,進行考察,最後選擇了東昌小區的“星夢停車棚”。東昌小區與陸家嘴金融區一墻之隔,位於一個非常繁華、燈光璀璨、代表上海天際線的城市核心區域,怎麼能夠讓這些老舊小區的居民感覺到現代化跟自己有關係、自己跟社區之間有感情?王南溟認為,藝術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一種情感和價值的凝煉。藝術家就是要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激發起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的感情。

“我們在開始布展前,按照民主程序做居委會的聽證會,然後找來專門給博物館做設計的設計公司出方案。剛開始我們在布展,有人有疑問,認為我們不辦正事,是在搞形象工程。這與在美術館做展覽是不一樣的,主動走進美術館的觀眾是經過了一道篩選的,至少是喜愛藝術的,而在社區,我們是被居民篩選的,完全處在一個平等的對話過程當中,要逐步取得他們的信任。”王南溟説。

在社區策展跟以往的藝術家在畫室裏面創作、或者美術館展覽不一樣,由於進社區,從社會學角度來説,策展人又多了一個社工的身份。王南溟團隊從2018年開始開設“社工策展人工作坊”培養學生,把社會學的“社工”內容作為策展人培訓的補充。

“策展人是設計遊戲規則的人。”成都麓湖A4美術館的策展人李傑説,“比如成都的街頭文化很活躍,而社區策展人作用就是鏈結社區與藝術家,把藝術帶向社區,帶向街頭。同時幫助藝術家實現他的創意,並按照藝術家的初衷把這個故事説漂亮。”

愛有戲社區文化發展中心負責人劉飛認為,以前的策展圍繞著知識的金字塔,如今策展將作為連接社群的語言。社區策展人是一個開拓性的項目,讓社會與藝術兩大學科系統結合,探尋藝術如何更好落地,來激活社區空間,給居民産生美育效果。同時社區文化的獨特性又反向促使藝術表達的多元化。或許這未來會成為一個新的專業研究方向。

“動員式藝術”推進社區公益

在東昌大樓的“瞭望塔上下”的展覽海報上,可以看到這樣一份不同於一般美術展覽的工作人員名單:“策展人”是現在已經成為社工策展人的周美珍,“創意設計”是一直在陸家嘴老舊社區做微更新的建築師伍鵬晗,“社區動員”是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佳華,“文獻提供”是原東昌消防瞭望塔戰士趙解平。王南溟認為,它構成了社區公共藝術的社會自組織架構。

事實上,基於社區的公共藝術由於關聯範圍廣、合作主體多、執行難度大,需要整體協作和良好的工作機製作為保障。對藝術邊界的突破和對美術館定義的突破是在專業美術館就可以實踐的,而社區之間的流動一定要進入社區以後,除了對某一個社區進行動員外,還必須要有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規劃和行動。正因為此,項目的社區化印記越來越明顯。

“以前是我們的藝術家如何與社區合作,現在是以社區工作者的方式一起做‘藝術社區’規劃。”王南溟説。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佳華介紹,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自2017年起探索社區微更新的運作機制和社會化籌資模式,已有的社區微更新主要包括巨幅墻繪、樓道美化、自治花園、社區創生四大類,並在金融城設立了以改善衰敗商圈為目標的新上海商業城公共空間共治專項基金。“經過4年探索,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項目模式。以基金會為資源鏈結平臺,把資金、專業資源整合起來,並與居民區合作,讓空間改造服務於居民生活。在項目開展過程中,運維和共建是兩個關鍵要素。基金會希望居民區具備一定的志願者基礎和運維能力,並且在社區方案形成過程中發揮居民的作用。”他説。

浦東新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趙波認為,陸家嘴社區微更新能取得顯著成效依靠三方面因素。一是法理保障,由管理規劃部門搭建政策和制度架構;二是物理體制,借助設計規劃的專業力量,通過設計引領、技術植入提高空間品質;三是治理賦能,由基金會、居民區調動居民參與和自我管理。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