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征畫不盡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9月16日 17:13
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9月16日 17:13
正在加載

▲ 紅軍不怕遠征難(油畫) 197×305厘米 1957年 董希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 紅軍不怕遠征難(油畫) 197×305厘米 1957年 董希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近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要求各相關部門和沿線省份結合實際貫徹落實長征沿線“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工程的總體空間框架,一系列因地制宜、務實有效的舉措,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引。

 ▲遵義會議(油畫)  270×500厘米  沈堯伊

▲遵義會議(油畫)  270×500厘米  沈堯伊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大壯舉,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就長征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弘揚偉大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過草地(國畫)  240×200厘米  2021年  崔曉曉

▲過草地(國畫)  240×200厘米  2021年  崔曉曉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因其重大意義和恢弘氣勢一直是美術家著力表現的主題。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董希文隨同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組重走長征路,沿途畫了250多幅寫生作品。回京後,他創作了油畫《紅軍不怕遠征難》,成為新中國反映革命歷程的鴻篇巨制。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的大規模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直接促進了長征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油畫作品如李宗津《強奪瀘定橋》、艾中信《紅軍過雪山》、靳尚誼《送別》等,中國畫作品如宗其香《巧渡金沙江》、李可染《六盤山》等,版畫作品如李樺《二萬五千里長征過草地》、王琦《雪原峽谷》等,一大批長征主題作品創作翻開了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新篇章。

▲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油畫)  300×610厘米  陳樹東

▲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油畫)  300×610厘米  陳樹東

畫家沈堯伊從1975年至今,5次重走長征路,先後創作了《革命理想高於天》《而今邁步從頭越》《彝海結盟》《走出泥沼》等多幅長征題材油畫巨制,以及以《地球的紅飄帶》為代表的10多套連環畫、插圖與木刻等作品,廣受業界讚譽、讀者喜愛。

翻開新中國美術史,可以看到,何孔德《水草地》、蔡亮與張自嶷《三大主力會師》、崔開璽《長征途中的賀龍與任弼時》等油畫,劉文西《奠基禮——歡慶直羅大捷》、劉向平《一九三五年·遵義》等中國畫,葉毓山、程允賢等創作的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雕塑……諸多作品,以開放多元的視角和手法,多方位地呈現了長征題材的藝術深度和現實意義。

▲ 《紅飄帶》(漆畫)  120×180厘米  2016年  鄭智精  福建省美術館藏

▲ 《紅飄帶》(漆畫)  120×180厘米  2016年  鄭智精  福建省美術館藏

筆墨當隨時代,近年來,隨著對革命歷史題材資源的挖掘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多方位表現長征路上的各個歷史性場景。新時代的美術家們鍾情于長征題材,他們通過重走長征路,重溫革命精神,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希望由此獲取精神的啟迪和藝術的營養。長征題材被不斷表現,不斷注入新的感悟。畫家崔曉曉在談及《偉大的長征》創作體會時説:“對於紅軍長征這樣特定的歷史題材,我認為,氣勢的表現非常重要。氣勢,就是長征精神的品格。通過重走長征路,對長征精神的深度體驗和真切感受,使我的《偉大的長征》組畫作品的創作過程充滿了激情和豪情。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 長征第一山(國畫)  370×1600厘米  2021年 宋陸京

▲ 長征第一山(國畫)  370×1600厘米  2021年 宋陸京

長征精神已經被凝固在一幅幅美術經典之中,作為民族精神的審美構建和國家記憶的史詩圖像,使我們感受到藝術創作在記述歷史中的獨特作用和價值。深刻把握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探尋當代中國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獨特的敘事特徵和表達方式,將有助於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紅色題材美術佳作。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