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詞歌賦看古代色彩

來源:美術報 | 2021年07月27日 17:18
美術報 | 2021年07月27日 17:18
正在加載

唐 閻立本 步輦圖(局部, 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時所著的服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 閻立本 步輦圖(局部, 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臣時所著的服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葦怡

  五行五色制是中國傳統色彩最基本的構成,青、赤、黃、白、黑歸為“五方正色”,綠、碧、紅、紫、騮黃(硫黃)歸為“五方間色”,並有正色謂正,間色謂不正的説法。另《禮記·玉藻》記有衣用正色,裳用間色,其餘“不入公門”,反映了古人對色彩開始進行人為的等級劃分。《春秋左傳》記有:“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生其六氣,用其五氣,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章……六彩,五章以奉五色”,中國古代自周代起,服飾的色彩對於“禮”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色彩本身具有直觀與凸顯的功能,與中國傳統五行五色制的相關字詞在《禦定全唐詩錄》(以下簡稱《全唐詩》)中使用頻率極高,充分反映出唐代人們對各種色彩的分辨能力,及由此形成的價值觀、審美觀等。

  以“青”為例,青在五行五色制中排于首位,青色系色彩詞在《全唐詩》中也有很高的出現頻率,據統計,除了青字本身以外,與青色相關的色彩詞還有:綠、縹、翠、碧、藍、蒼等,這些色彩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青”實際是涵蓋了根據現代光譜原理所命名的綠、青、藍,甚至是黑等顏色。

  唐人將這些連續且過渡,並非十分明顯的色彩納入到青色系中,在側面反映了雖然古人尚未對色彩光譜理論具有科學認識,但在日常生活實踐當中正逐漸形成對色彩系統構建的共識。唐人在利用青色修飾不同服飾的過程中,又賦予了“青”不同的色彩觀念。僅從紡織品為應用載體來看,唐詩中的青色名物已有六十余種形制或材質,也體現了唐人對色彩的辨識和應用正在不斷地豐富與深化。

  青與白 心存高潔的情結

  傳統五行五色體系將代表東方的“青”與代表西方的“白”互為相次,《全唐詩》出現了大量青與白並舉的色彩組合,如:元稹的“青衫經夏黕,白髮望鄉稠。”(《閒二首》),白居易的“白髮更添今日鬢,青衫不改去年身。”(《潯陽春三首》),高適的“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等。

  這些詩句常用青袍、青衣、青衫、青襟等服飾借代仕途境遇。雖青色是九品服色之一,但在唐代均出現在低階官吏的身上,因此還被用來代指品位低的官吏,青也借指微賤者的服色。唐詩中還有青衿、青襟與白頭、白首的組合出現,如杜甫《元日示宗武》的“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陳子昂《登澤州城北樓宴》的“勿使青衿子,嗟爾白頭翁。”方幹《感時三首》的“今朝猶作青襟子,明日還成白首翁。”此處出現了青衿和青襟,前者指青色交領的長衫,後者為青色衣服的交領,兩者均為隋唐兩宋時期學子的制服,在唐詩中則多用作對學子的指代;白頭和白首,以喻年老之人。

  結合青與白在五行五色體系中相次的説法,可推斷此處的青與白同樣互為相對,唐代詩人多將青色的服制與“白”所修飾的白頭、白首等喻“老”的詞搭配使用,既借這兩種素雅之色表達了心存高潔的情結,又借這兩種低飽和的色彩抒發了內心對青春不再、韶華易逝的悲懷感慨,增強了對往昔與今日、現時與未來的感懷。

  青與紫 富有繪畫藝術的意境美

  青與紫在《全唐詩》中也是一組常見的色彩組合,多作為一組並列組合的詞被使用。青與紫,前者為唐代的九品服飾制度中的八、九品官服服色,後者為一品服色,在《漢書·夏侯勝傳》中“青紫”在古時就被作為公卿綬帶的色彩,又被作為對高官顯爵的借指,如:杜甫的“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夏夜嘆》)”韋應物的“雖甘巷北單,豈塞青紫耀。”(《題從侄成緒西林精舍書齋》),與青色單獨修飾位處低下的官服所不同,青色與紫色在組合使用時,其所代指的階位等級上有所躍升,表明色彩在唐代持有一定程度的階級特徵。

  除了唐詩中常用色彩表示社會屬性以外,色彩原本就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之一,青、紫兩種對比色的結合使得詩句更富有繪畫藝術的意境美,使人容易産生對空間色彩的視覺想象。

  唐代紡織品的染色材料多是植物性的,得益於當時植物染料品種的豐富和染整技術的發展。由《唐六典》的“織染署”條目可知:“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葉,有以莖實,有以根皮”,又載:“練染之作有六”,即:青,絳,黃,白,皂,紫。

  以唐人染青為例,《全唐詩》中就有詩句對唐代“青”的植物染色進行了描述,分別為陸龜蒙在《京口與友生話別》中所寫:“香還須是桂,青會出於藍。”以及呂溫的《青出藍詩》:“物有無窮好,藍青又出青。”兩處,可説明“靛藍”為唐代染青的主要植物染料。相傳,靛藍早在中國夏代時已有種植,在《詩經·小雅》中記有“終朝採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唐代歐陽詢所撰的《藝文類聚》也有:“……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同丘中之,有麻似麥,秀之油油。”反映了靛藍在唐代已具有一定的産業規模,為靛藍染色的規模化提供了一定的原材料支持。

  青色是貼近凡俗世人之色

  除了青色這種正色以外,《説文》也有:“藍,染青草也。藍三種,蓼藍如蓼,染綠。大藍如芥,染淺碧。槐藍如槐,葉染青。皆可作淀色成勝母。故曰:青出於藍而青於藍”的記載,唐代染“青”的方法還包括由槐花與靛藍的黃色與青色套染出的不同色階的綠色。另外,在李商隱的《春日寄懷》中有:“青袍似草年年定,白髮如絲日日新。”以及杜甫的《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水花笑白首,春草隨青袍。”均以春天的草與青袍進行類比,由此可以推測唐代的袍所使用的青色,接近草葉的顏色,為今人還原唐代的青色提供了一定的色彩依據或想象空間。

  青色作為唐代朝廷與民間常用的服色,一方面是得益於青色染料的易得且成本低廉;另一方面也由於森嚴的服色制度,青色是貼近凡俗世人之色,相較于紫、黃等尊色,青在服飾上的運用空間較為廣泛。

  由於色彩的表達較為抽象,而文學作品作為一種主觀性較強的産物,受視覺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同的影響,儘管有眾多古籍資料作為研究佐證,色彩詞的釋義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在此將《全唐詩》結合服飾形制與色彩搭配對青色詞進行淺析,在現代審美的視角下,進行對中國傳統色彩的唐代部分的文本研究和色彩復原,提供一些啟發。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