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枯燥的古建傳承活起來

來源:美術報 | 2021年07月14日 12:16
美術報 | 2021年07月14日 12:16
正在加載

陳漢煜 《江南尋園記-2》內頁插圖 54×38cm 插畫

陳漢煜 《江南尋園記-2》內頁插圖 54×38cm 插畫

  你對江南宅院有多少了解呢?江南古宅通過建築的方式代代傳承,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更體現著深厚的人文智慧。7月9日至8月31日,由上海市寶山區文旅局與上海文化出版社共同主辦,上海燊榕古建保護研究中心與上海智慧灣科創園協辦的“出發·去江南——青少年江南古建藝術季”在寶山智慧灣科創園舉行。本次“藝術季”以江南古建為主題,邀請建築、藝術、文化遺産等各個領域學科的實踐者和研究者共同合作,推出一系列大型文化藝術活動。

  整個“江南古建藝術季”由六個部分構成:展廳部分,從古建知識和當代藝術兩個視角切入,包括建築體驗展“江南尋宅記”與藝術展“重訪與對話:尋找江南的另一種可能”兩個展覽;園區公共區域則由數個“竹藝公共裝置”和大型墻繪活動“百名兒童畫江南”構成;此外,在藝術季期間還有藝術系列課程、工作坊和江南古建繪本等相關公共教育延伸活動。旨在邀約更廣大的社會受眾一同參與,使其進一步了解江南古代建築的知識,體驗建築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智慧,理解這一地區的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最終幫助我們加深對自身和當代社會的認知。

  多媒介呈現

  延展對於古建的多維思考


  有別於傳統的古建展——以歷史性知識為主的鋪陳——本次“藝術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藝術的精神維度、傳統營造技藝的實踐角度、青少年受眾的互動性視角等,以期更加多元化、立體化的呈現,讓更廣大的受眾真正參與到其中:了解與保護江南古建、傳承營造技藝、認同民族精神。

  一座江南古宅,木材使用有何講究?馬頭墻因何而來?天井有哪些作用?建築體驗展“江南尋宅記”作為一個寓教于樂的綜合性展覽,從這些具體而日常的實用點切入,以古建材料、工具、技藝、結構、保護五個板塊展開。圖文並茂的知識講解、古建結構部件和工具的實物展示、江南日常生活中的傢具和器物、參與性極強的古建拼圖遊戲,再輔之以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影像資料、3D動畫、VR互動體驗等等,多維度可感知地呈現出江南古建的歷史、江南人的生活空間與文化風貌與古建保護的現狀。

  而藝術展部分則以“重訪與對話:尋找江南的另一種可能”為題,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呈現今天的藝術家如何就江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形態和趣味展開獨具特色的創作。五位受邀藝術家丁文父、邵仄炯、楊泳梁、周仰、陳漢煜,他們的日常工作分別聚焦于雕塑、繪畫、新媒體、攝影、插畫等各種不同媒介領域。他們的創作主題、形式、材料和內容等方面都有對於江南這一話題的涉及,表現為研究和繼承,也有借鑒和發揚。丁文父將觀賞石“切上一刀”,呈現出一個全新的線面關係和空間結構,也會將一頑石昇華為藝術之物,從而賦予更多的精神內蘊;邵仄炯立足於傳統繪畫的媒介,尤其是以韻取勝、內斂含蓄的江南山水畫,卻在山水創作中融入“西畫講求色調、復色、補色等關係”的現代觀念;楊泳梁自年幼起就接受了國畫、書法等傳統藝術教育,他以傳統山水畫的構圖與筆觸,拼貼出一幅幅乍看之下與山水風景無異,實則充滿後現代異化感的攝影拼貼作品;周仰《不朽的林泉》系列以園林為景,讓目光透過物質的、現實的世界,去搜尋隱匿其中的另一個時空;陳漢煜融合傳統與當代的繪畫風格,為藝術季創作了同題繪本《江南尋宅記》。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家與傳統文化的積極對話,對“江南”展開了饒有趣味的研究,並對其提出了創造性的反思。

周仰 不朽的林泉系列 攝影

周仰 不朽的林泉系列 攝影

  身臨江南其境

  流動的古建“博物館”


  看慣了展廳裏的陳設展覽,有沒有想過在戶外和“博物館”不期而遇?“藝術季”遠遠不止停留在展廳之中:竹藝公共裝置、藝術系列課程、工作坊、百名兒童畫江南等豐富的延展活動,強調多年齡段的參與性與互動性,讓古建傳承不僅僅是一種嚴肅的説教,而是可體驗的生活中的趣事,真正的讓古建走進年輕一代的視野。在工作坊與藝術系列課程中,老房子背後的“手”護者親臨展覽現場,手把手教觀眾朋友們學習傳統木工,體驗傳統營造技藝。

  墨鬥、魯班尺、刮刨、鑿子等等有趣的傳統木工工具在這些老匠人的手中宛如魔術,搭結構、砍方刨圓、雕花、套甲……通過傳承千百年的工藝手藝,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挖掘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古建知識的普及,在傳統村落沒落的時代背景下,為後人留住一脈鄉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毋庸置疑,竹子在江南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觀念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人們日常衣食住行中無處不在的材料,同時又以其優雅、柔韌和質樸成為江南文化的一個重要象徵。此次在智慧灣園區的公共空間,在東華大學環境設計係以及原構國際設計顧問的共同支持下,環藝專業的學生們根據現場環境度身設計了3件大型竹藝裝置,這些公共裝置兼具欣賞和互動體驗的雙重效果,觀眾可以漫步其中感知竹藝的魅力。道明竹藝專業工匠也來現場與學生共同搭建,在保證完美的視覺效果的同時,讓人們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竹藝傳統技法,更好地發揚與傳承傳統。

  除了竹藝裝置,在智慧灣河畔左岸河堤百米長的墻體上,“藝術季”徵集了百餘名小學生在藝術家陳漢煜的指導下一同參與,以全新風格,共繪一幅當代“姑蘇繁華圖”。古畫《姑蘇繁華圖》與《清明上河圖》一樣,是長卷式構圖的古代風俗畫,藝術家延續其散點透視視角,用明快簡潔的線條將建築概括成幾何元素。內容上以上海寶山的知名建築依次鋪排,加上典型江南古建築作為連接,同時結合作者個人風格,突出“向上生長的水滴”的概念,體現生生不息的直觀感受,形成具有當代審美的海派景觀長卷。而青少年參與平塗色彩,為壁畫長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這裡,古建傳承不再是嚴肅説教,更不是枯燥無味的形式化參觀,它搖身一變,成了摸得到的生活趣事,以及能夠參與其中的寶貴經歷。

  在上海,古建築民居大多分佈在松江、嘉定等地區。其中,要數方塔園、寶山寺、嘉定孔廟以及龍華塔最為知名。“江南古建藝術季”從“江南”這樣一個較為在地性的視角切入,著眼于“民居”這樣日常化的生活場景,讓中國古建築巨大的課題更易於被廣大受眾接收。除了保護古建築,“藝術季”更希望傳遞一種對於古建保護的新理念——看到古建中的生命與生活,將傳統營造技藝傳遞給新世代。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