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匠心:唐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美術館對口支援西藏、青海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5月20日 17:50
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5月20日 17:50
正在加載

先寫作業(布面重彩) 韓書力 中國美術館藏

先寫作業(布面重彩) 韓書力 中國美術館藏

  ■孫琳(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


  唐卡和西藏布面重彩藝術作為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不僅體現了青海、西藏等地的藝術風格,更成為當地文化輸出的一張重要名片。中國美術館根據青海、西藏唐卡産業發展的特色,結合布面重彩繪畫的發展,通過展覽、收藏、研討、傳媒等綜合方式,宣傳推廣青海、西藏等地文化影響力,促進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完善藝術理論和美學體系,通過文化繁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成功舉辦多項青海、西藏等地的藝術展覽,推出對口支援青海、西藏文化建設系列扶持項目。2020年舉辦的“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其中第七篇章以“中國美術館扶持地方文化建設·西藏青海唐卡”為主題,從扶持專項的收藏作品中選展36件。通過中國美術館的平臺,使更多的觀眾在近距離欣賞唐卡和西藏工筆重彩藝術之餘,還可以參觀原石和天然礦物顏料,了解傳統礦物質顏料製作工藝,零距離觀看畫師繪製唐卡作品的過程,並與畫師溝通從礦石研磨工藝到丹青化彩凝聚成的繪製過程及其中蘊含的創作心得,真正領略隱藏在藝術背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精湛的民間工藝。

  唐卡藝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總能喚起藏傳佛教隱秘世界對我們感官的衝擊和洗滌,它在吸收漢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充分融合本民族藝術語言特色,不僅蘊含著各民族藝術交相輝映所産生的神奇魅力,而且用自己滄桑的歷程見證了中國西部各民族豐富燦爛的文化與歷史。唐卡藝術從畫面內容到表現形式都異常豐富而獨特,題材廣泛涉及政治、宗教、文化等諸多方面,成為今天研究西藏曆史、宗教、民俗和文學藝術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綠度母(布面礦物質顏料) 旺堆 中國美術館藏

綠度母(布面礦物質顏料) 旺堆 中國美術館藏

  在經歷了前弘期和滅佛運動的動蕩後,唐卡藝術在後弘期迎來了迅速發展,主要出現了“齊吾崗巴畫派”“勉唐畫派”“欽孜畫派”“噶瑪噶孜畫派”“勉薩畫派”五大繪畫流派和其他風格的唐卡藝術作品。各繪畫流派在保持總體風格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合各種繪畫技巧。齊吾崗巴畫派在借鑒尼泊爾畫派風格基礎上繼承吐蕃分治時期衛藏地區的繪畫特點;勉唐畫派善繪菩薩、度母等形象,色彩艷麗而不失沉穩;欽孜畫派善畫忿怒相,喜用對比色,強調色彩飽滿;噶瑪噶孜畫派將界畫和青綠工筆重彩的技法融入唐卡創作;勉薩畫派在兼收“藏孜”渾厚凝重和“康孜”清麗明快的繪畫風格的基礎上,吸收印度、尼泊爾和漢地繪畫藝術特點,使藝術創作更具有民眾性。除彩繪唐卡、金唐、紅唐、黑唐等多種手繪唐卡外,唐卡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刺繡唐卡、緙絲唐卡、織錦唐卡、堆繡唐卡和珍珠唐卡等工藝唐卡作品異彩紛呈,畫面將刺繡、堆繡、鑲嵌等多種工藝完美結合,相得益彰。與此同時,唐卡作為西藏、青海等地民族生活中用於崇拜、祈福的藝術形式,既可揣在懷中便於遷移攜帶,亦可用於盛大的佛事活動,相較于壁畫等藝術形式,唐卡更具傳播性和群眾基礎,實現了宗教教化性和藝術性的統一。2006年“藏族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熱貢藝術”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下,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唐卡藝術不僅成為時代使命與擔當,也已經成為農牧民脫貧致富的重點産業。新生代的畫師們不僅注重對傳統繪畫風格的傳承,也將現代繪畫技法融匯其中,在題材、構圖、布色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風格各具特色,使唐卡這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和生機。

  與此同時,隨著內地藝術家進藏熱潮的興起,西藏主題繪畫異軍突起逐步成為中國美術史中重要的表現題材,幾代藝術家在融合漢地工筆重彩和西藏本土藝術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繪畫元素,形成具有現代西藏本土繪畫特色的新樣式——西藏布面重彩藝術。西藏布面重彩創作以西藏本土文化為基礎,表現西藏人民社會文化生活,畫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顯著的民族特色。其在繪畫語言上以工筆重彩為依託,形成“重彩”兼“淡彩”的巧妙融合,同時借鑒西藏民間美術和宗教美術的表現形式,既繼承了唐卡作品細緻精煉、用色濃艷的特點,又對其繁密的構圖形式進行修改,以氣韻生動的藝術追求取代嚴謹縝密的宗教秩序,更加強調藝術視覺衝擊力和藝術家的自我感受,表現藝術家對西藏民族藝術觀和宗教觀的理解與體悟。通過韓書立創作的《高原祥雲——和平解放西藏》《節日》《先寫作業》等作品,我們對其特點可窺一斑,畫面理性借鑒傳統工筆繪畫、碑帖拓片以及西藏唐卡、壁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深沉之中極具古韻味的現代美感。

  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西藏布面重彩藝術也在不斷探索,吸收現代平面構成形式豐富自身藝術語言表達,其作品創作手法自由多樣,既有表現現實生活,也有表現純粹的哲學思維,體現自我感受和思索。畫面在運用西藏傳統民族藝術符號基礎上超越宗教意識局限,突破材料和技術手段的約束,吸收現代色彩及繪畫材料的優勢,將水墨、水彩、油畫、綜合材料等融入繪畫,嘗試在題材內容、形式技法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德珍的《牦牛》、巴瑪扎西的《黃昏的牧場》等作品在借鑒宗教意蘊的基礎上大膽地將西方抽象構圖與唐卡作品中極具民族韻味的裝飾圖案相結合,以豐富的色彩和肌理,交織出全新的視覺衝擊力。

  唐卡藝術和西藏布面重彩藝術不僅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兼容並蓄的時代精神,更體現了我國現當代美術在主題形式與創作手法上的創新,展現了藝術家們在對傳統繪畫的借鑒運用和對當代藝術的取捨吸納上的積極探索,喚醒我們對藝術融合與創新追求的積極探尋。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