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保護”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

來源:美術報 | 2021年03月18日 14:31
美術報 | 2021年03月18日 14:31
正在加載

“水韻江蘇·尋趣非遺”文創展亮相悉尼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水韻江蘇·尋趣非遺”文創展亮相悉尼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3月1日,教育部公佈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37個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專業177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93個,撤銷專業518個。此次專業調整引起廣大學生、家長和高校的廣泛關注,其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1年)》中的藝術學門類中,新增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音樂教育、纖維藝術3個專業。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産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悉,目前我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5處,位居全球第一。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全國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餘處。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共有7處世界文化遺産,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400余處。在城鎮化進程中非遺保護備受關注,隨著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完整性等世界遺産保護理念的普及,文化遺産保護在中國的廣度和深度也已得到大大地拓展。

  隨著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深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根據相關部門的研究,在“十二五”期間,文化遺産保護和管理人才的缺口有10萬人之多。也迫切需要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來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歷史使命。天津師範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姚伯岳曾在其《關於在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文化遺産保護”學科門類的建議和設想》中表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教育和研究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我國的高等院校有責任將這一使命擔當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人才需要高校的專業性培養,其面臨的諸多課題也需要高校予以關注並進行相應的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完全可以成為設置在“文化遺産保護”學科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在其下還可以根據社會需要設立諸如“非遺保護制度”“非遺教育與傳播”“非遺與旅遊”等二級學科或專業方向。

河北石家莊:非遺布貼畫製作迎新春 新華社記者 許建園 攝

河北石家莊:非遺布貼畫製作迎新春 新華社記者 許建園 攝

  鋻於中外文化遺産規模的巨大及性質的複雜,有必要將文化遺産保護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在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中特別是在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中予以設立。在“文化遺産保護”學科門類下,可以設置“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古籍保護”三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同時也可以設置相應名稱的專業學位學科類別。這種設置,不但可以彌補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沒有文化遺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古籍保護學科的缺失, 而且也可以整合相關的各種專業方向,使得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的設計更加合理,更有利於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此外,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遺産保護”學科門類的設置,對於文化遺産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也是非常有利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田青曾在採訪中表示:一般的學校無法(很難)培養出合格的非遺保護人才,老師自己都不明白怎麼教學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於培養方向,田青表示,高校應該培養的是非遺保護工作者,而不是非遺傳承人。他更傾向於讓非遺傳承人在原保護地進行培養,而不是把這些年輕人接到學校來教。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