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考級,該不該取消?

來源: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15日 18:05
中國藝術報 | 2021年03月15日 18:05
正在加載

  美育能啟蒙人的心智,頤養人的情懷,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所寫的:“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兒童作為處於基礎教育初期的人群,美育因而顯得格外重要。

  “相比其它藝術門類,美術是唯一一門可以由兒童開始就作為原創主體、幾乎覆蓋所有視覺圖像的學科。如能正確引導,不僅有助於兒童打好全面發展的基礎,也關係到整個國家未來是否具有創造性、創新能力的關鍵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協理事、陜西省美協副主席宋亞平説。今年全國兩會上,她提出了有關兒童美育的相關建議,並指出目前社會上兒童美術考級制度存在的危害:“兒童美術考級違背了美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根本目標,建議取消對12歲以下兒童開展各種門類的美術考級。”

  兒童美術考級已存在多年。“你家孩子考級了麼?”家長們或多或少都被這麼問過。對於這種考級制度,有人支持,認為其可以衡量青少年的學習成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當然也有不少反對的呼聲,認為其抑制了孩子藝術創新的思維,成為一部分人斂財的手段。1999年至2008年,有關“兒童畫考級”的話題多次掀起波瀾,都産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涂畫的興趣。對於他們來説,繪畫是一種可識別形象的符號系統。“即便他們畫的是一根線或是一個圓,也都可以顯示出其創造性思維生成的明顯軌跡。我以為兒童繪畫是兒童早期生命的一種律動,是他們生命的需要,其圖形與孩子的精神世界密切相連。儘管兒童早期繪畫不具備成人觀念中形象的概念,但一旦把它當作兒童心靈的投射,也就能夠理解他們的繪畫了。”中國美協少兒美術藝委會原副主任謝麗芳認為。

  但根據要求去畫、按照等級標准考核,美術考級制度更像是成人強加給兒童的,畫出來的並不是孩子真正的心中所想,而且會使孩子染上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等不良習氣。如果僅憑幾幅考級成功的作品就能證明教學的成效,那麼有意識地製造這種“成功”便很可能成為美術教師的首要任務。“兒童美術考級的形式與內容等同於成人的基本技能,是將鮮活的少兒美術教育變成僵硬的技能技巧,誤導人們對藝術、藝術教育和藝術作品的認知。不要求兒童去觀察生活表現生活,發現美好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創意,只求一考定級。”宋亞平表示,對於考級帶來的弊端,早在2001年,就有60多位專家和政協委員聯署提案至全國政協,建議取消美術考級。教育部也曾專門對此進行調研,最後把考級定位為“社會文化”行為,學校不組織參與,也不作為升學加分的依據。“但一直持續到今天,再不關注就晚了。”她説。

  換個角度看,這種由器樂技巧考級發展而來的考級制度也未見得適合美術學科。“美術種類繁多,各有相應的技巧,且可直接進入原創,和其它少兒藝術的‘二度創作’不同,正是這一點,美術單考技巧是沒有意義的。其次,考級是由一幅畫而評定學生美術水平的評價模式,而課堂評價是教師對學生聽課、發言、思考、討論、創作等情況的反映,是師生在美育、德育、心理教育上的一種交流,這是考級根本做不到的。”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力加認為。

  宋亞平建議,應整頓各級各類考級機構。考級的權威機構不能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美術學院等名義誤導群眾,政府部門應該與下屬的第三産業脫鉤,考級僅是社會仲介組織的行為。兒童美術考級不是學校核心素養和藝術測評的一部分,不得作為加分依據,應該鼓勵學生多參與美術社會實踐、對作品進行評價研討等活動,在學生藝術素養方面留下記錄,作為活動課程的一個測定指標。同時加強媒體宣傳,形成社會共識,建立文化、教育部門的公信力。大力宣傳以學校教育為主、校外為輔的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通過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確立總目標,牢牢把握藝術教育的正確導向,開發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從而逐步建立學生的審美觀念,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打下基礎,並且把兒童美術正確的教育思想進行廣泛的傳播,讓社會特別是家長逐漸形成共識。

  然而基礎美術教育當如何進行?參照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的模式,其基礎美術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一直沿用著“圖畫工作”的命名,其課程內容一直是以“造型遊戲”為主要體驗活動,從欣賞與表現兩個領域展開。“日本近現代美術教育,由明治初期的‘圖畫教育論、手工教育論’,到日本近現代美術教育家山本鼎為打破美術教育中‘繪畫技術訓練’模式而開展的‘自由畫教育運動’,再到逐漸將教育中心轉移到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上的‘創造美育運動’,美術教育經歷了從‘重視術’到‘重視美’、再到‘重視人’的幾個發展階段。”李力加説。而這種從小開始的“造型遊戲”持續到小學六年級,激發了兒童個體內在潛能的不斷釋放,強化了兒童獨特思維方法的建構,不斷形成孩子們個體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隨著智慧時代的到來,藝術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動力。只有尊重兒童天性並加以引導,他們才能在自然、生活和藝術中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並能夠在核心科技領域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宋亞平説。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