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未來——大學校園雕塑邀請展”亮相南科大

來源:來源:央視網 | 2020年11月24日 17:15
來源:央視網 | 2020年11月24日 17:15
正在加載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11月21日,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擔任學術總主持,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的“科技·人文·未來——大學校園雕塑邀請展”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幕。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郭雨蓉,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強,南方科技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以及來自深圳以及全國文化藝術界的嘉賓出席開幕儀式。

學術總主持吳為山在開幕式上講話

學術總主持吳為山在開幕式上講話

校園雕塑是大學文化場中最具魅力、文化表徵和影響力的因素之一,也是彰顯大學精神的“世界語”。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包括雕塑在內的校園文化景觀建設日益凸顯重要性,成為新時代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載體。為進一步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文化創新,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共建共創文化育人新模式,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聯合南方科技大學舉辦面向全國高校的“大學校園雕塑邀請展”。

本次展覽以“科技·人文·未來”為主題,共設“文化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美育精神”四個篇章,120余件雕塑作品參展,旨在探索雕塑藝術與美育、科技和人文校園之間的多重關係。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現場

“文化精神”篇章著重展示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等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塑像,他們在不同領域裏無私奉獻,新益求新,為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雕塑家以文心鑄魂,通過雕塑藝術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作品象徵“科學”與“藝術”對話展覽的揭幕,也在啟示我們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隔膜,通過雕塑藝術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精神,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鮑海寧的《胸有詩書——為毛萇造像》靈感來自《詩經》,運用意象的表現手法來塑造毛萇于散步中思考的生活瞬間,力求通過人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體現古人精神追求。尚榮創作的《藝舟揚四海》借用一葉扁舟的形象特徵,寓意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文脈千載,源遠流長。

“科學精神”篇章,我們特邀享譽國際的雕塑家吳為山等藝術家的雕塑精品,向觀者展現雕塑家眼中的科學家形象,雕塑家通過科學技術、先進設備已經新型材料創造出的藝術形象。如被譽為“中國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集科學與藝術一身的達·芬奇,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等人物塑像,勾起觀者諸多想象。劉松以極具個性的雕塑風格為天文學家開普勒塑像,生動刻畫了手持“開普勒望遠鏡”,遙望太陽系,翱翔科學之宇的天文學家開普勒的形象。

學術研討會現場

學術研討會現場

“創新精神”篇章特邀十余位國際知名雕塑家作品參與,與國內中青年雕塑家作品同臺亮相,嘗試在校園環境中營造一個多元文化相融相生、跨越時空對話的場景。在這些作品中,雕塑家對材料的理解、技法的運用以及形式語言的創造,往往讓我們耳目一新。來自白俄羅斯的雕塑家馬克西姆·皮亞特魯創作的《對立·蝴蝶》 ,由青銅、鋁、花崗岩等材質構成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蝴蝶造型。馬輝的《水之源》運用簡約的造型表現語言,內心情感的漣漪通過一個大眾認同的造型浪漫地表達出來。

“美育精神”篇章,意在展示那些突出雕塑的材料之美、形式之美,通過雕塑藝術弘揚新時代美育精神,以美立德,以美育人,以美育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共築牢文化自信。如任艷明的《不負韶華》、戚洪岩的《八段錦》,表達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疫情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傅禮城以弘揚新時代絲路精神為主題,創作了充滿想象的《絲路駝鈴》 ;彭漢欽、閆松嶺、袁超超則積極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古代文學、戲曲、藝術中尋找靈感,創造性轉換,新益求新,展示了當代中青年雕塑家的藝術創造精神和表現能力。

嘉賓參觀展覽

嘉賓參觀展覽

正如本次活動的學術總主持吳為山在展覽“前言”中説道,“大學之大,在於大師,在於大樓,更在於大美。校園是人才走向社會的一扇敞開的大門,門內的風景有多美好,門外的風景就有多美好。”可以説,這次雕塑展覽既是南方科技大學十週年校慶的序幕,也是中國藝術界獻給科學界的一次盛典;國家級社團與高校聯姻更彰顯了中國雕塑家以實際開創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新篇章。

編輯:韓丹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