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
|
|
姓名:王君超 職務: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作:《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簡介:
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記者),2000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應邀赴南非創辦僑報。在清華開設《評論與專欄寫作》、《新聞編輯學》和《中外名記者研究》等課程。
受過10年正規的新聞學教育,有過10年的新聞從業經歷(地方報2年,中央級大報8年)。這20年的求學和從業經歷,註定要對我的此生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20歲以前讀大學新聞系時,即對媒介權利和記者形象問題進行過苦苦思索,及至後來自己做了記者,領教了《記者證》的諸多威力與無奈,目睹了新聞界令人堪憂的現象與現狀,逐步形成了媒介批評的觀點。讀博士時選定了“媒介批評”的課題進行研究,後來寫成《媒介批評導論》的博士論文,因當時國內尚無此課題的系統研究,因此被童兵教授稱為:“填補了我國新聞傳播學上的一項空白,也增添了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2001年6月,由於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總編輯閔惠泉教授的大力支持,此項研究成果得以出版,名為《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此後,個人興趣逐漸由新聞實務的採、寫、編、評轉向了媒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在探索的路上曾遇到不少熱心的同道。如《報刊之友》主編薛耀晗、《新聞出版導刊》副主編玄洪友、媒介觀察網站主編劉磊、自由撰稿人潘燕輝以及一些從事報刊審讀和閱評的老專家。 曾參與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作品曾獲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一等獎、人民日報海外版精品獎、新聞獎等。除專著《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外,還曾參撰《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新聞衝擊波——北京青年報現象掃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書。
主要論文: 《運用可讀性因素,製作經濟新聞標題》,《新聞戰線》1993年第3期。 《學習范長江的問題意識》,《新聞愛好者》1993年第6期; 《李大釗政論的風格》,《新聞愛好者》1994年第1期; 《記者和小説家——關於兩種不同寫作風格的研究》(譯),《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6期; 《集各家優勢 揚一己所長——從兩會報道看電視媒介如何揚長補短》,《新聞戰線》1998年第5期; 《淺議對外傳播的勸服藝術》,《對外大傳播》1999年第5期; 《南非僑報考略》,《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5期; 《媒介批評——歷史與走向》,《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2期; 《我國報紙新聞十大變化》,《中華新聞報》1999年4月5-8日連載; 《當代流行報紙版式批評》,《報刊之友》2002年第2-3期連載,《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6期轉載; 《我國媒介批評的現狀與思考》,《報刊之友》2002年第1期; 《是耶非耶新華體》,《報刊之友》2002年第4期。
責編:邢立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