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電視批判
  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 聞 | 財 經 | 文 娛 | 體 育 | 生 活 | 環 球 | 電 影 | 英 語 | 西 部 | 電視劇 | 國家地理 | 視聽在線
  電視批判 | 線上故事 | 點擊主持人 | 在線主持 | 電視晚會 | 電視大賽 | 大型活動 | 十六大 | 春節晚會 | 廣告頻道 | 新 臺 址
搜索:  
指南首頁
電視批判
問題聚焦----------
特邀專家----------
電視書刊----------
電視批判論壇------
大學生談電視論壇--
節目預告
央視動態
主持人
央視互動
編導手記
電視時間表
意見箱

《電視批判》版權聲明

  《電視批判》係我網站獨家創辦的探索電視文化的欄目。最近某些網站未經許可,大量非法使用我網站獨家資源,擅自轉載、抄襲《電視批判》的專欄文章,嚴重侵害了我網站的版權權益,特此提出嚴重警告,並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轉載《電視批判》的相關作品,必須經央視國際網絡的書面特別授權。
  聯絡電話:(010)68508381-780。

 
[特邀專家]  

姓名:王君超
職務: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
著作:《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簡介:
    曾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記者),2000年獲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應邀赴南非創辦僑報。在清華開設《評論與專欄寫作》、《新聞編輯學》和《中外名記者研究》等課程。

    受過10年正規的新聞學教育,有過10年的新聞從業經歷(地方報2年,中央級大報8年)。這20年的求學和從業經歷,註定要對我的此生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20歲以前讀大學新聞系時,即對媒介權利和記者形象問題進行過苦苦思索,及至後來自己做了記者,領教了《記者證》的諸多威力與無奈,目睹了新聞界令人堪憂的現象與現狀,逐步形成了媒介批評的觀點。讀博士時選定了“媒介批評”的課題進行研究,後來寫成《媒介批評導論》的博士論文,因當時國內尚無此課題的系統研究,因此被童兵教授稱為:“填補了我國新聞傳播學上的一項空白,也增添了國內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2001年6月,由於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總編輯閔惠泉教授的大力支持,此項研究成果得以出版,名為《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
    此後,個人興趣逐漸由新聞實務的採、寫、編、評轉向了媒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在探索的路上曾遇到不少熱心的同道。如《報刊之友》主編薛耀晗、《新聞出版導刊》副主編玄洪友、媒介觀察網站主編劉磊、自由撰稿人潘燕輝以及一些從事報刊審讀和閱評的老專家。
    
    曾參與國家九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作品曾獲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好新聞一等獎、人民日報海外版精品獎、新聞獎等。除專著《媒介批評——起源標準方法》外,還曾參撰《中國新聞評論發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新聞衝擊波——北京青年報現象掃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書。

    主要論文:
《運用可讀性因素,製作經濟新聞標題》,《新聞戰線》1993年第3期。 
《學習范長江的問題意識》,《新聞愛好者》1993年第6期;
《李大釗政論的風格》,《新聞愛好者》1994年第1期;
《記者和小説家——關於兩種不同寫作風格的研究》(譯),《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6期;
《集各家優勢 揚一己所長——從兩會報道看電視媒介如何揚長補短》,《新聞戰線》1998年第5期;
《淺議對外傳播的勸服藝術》,《對外大傳播》1999年第5期; 
《南非僑報考略》,《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5期;
《媒介批評——歷史與走向》,《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2期;
《我國報紙新聞十大變化》,《中華新聞報》1999年4月5-8日連載;
《當代流行報紙版式批評》,《報刊之友》2002年第2-3期連載,《新聞與傳播》2002年第6期轉載;
《我國媒介批評的現狀與思考》,《報刊之友》2002年第1期;
《是耶非耶新華體》,《報刊之友》2002年第4期。


責編:邢立雙


[專家文章]

當代流行報紙版式批評
是耶非也“新華體”
為“校園媒介批評人“壯行
參透輿論監督的“熱鬧”與“門道”——評梁建增著《焦點訪談紅皮書》
李大釗政論的風格
為什麼要研究媒介批評?—《媒介批評—起源、標準與方法》緒論
南非僑報考略——兼論《南非華人報》的特色


CCTV介紹 | CCTV.com介紹 | 央視人力資源儲備庫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結
中國中央電視臺 版權所有
京ICP備060535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