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分析:第五次宏觀調控當止於何處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20日 11:41)
上海證券消息:
視點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經濟金融界一直十分關注的2004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當天一直在宏觀調控緊縮壓力下徘徊的證券市場,出現了少有的樂觀氣氛。
確實,2004年上半年的宏觀數據對於宏觀調控的效果是一個很好的印證:GDP增長9.7%,消費價格上漲3.6%,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9%,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8.6%。也許上半年的這些數據可以讓我們對調控的明顯效果松一口氣,但是,隨後的宏觀調控政策走向如何實際上對於經濟運行的影響更大。簡而言之,是繼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還是轉向市場化軌道?或者説,目前主要以“管住土地,管緊信貸”為主要政策線索的行政型宏觀調控,如何逐步退出,轉而採用市場化的調控措施呢?
回顧改革開放25年來經濟發展的歷程,我國曾出現五次宏觀調控。和前四次調控不同,本輪宏觀調控自始至終充滿着曲折。此次調控強調的手段,是綜合運用市場、行政和法律手段,尤其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兩種手段;調控的技巧,是既要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盲目發展,又要切實加強和支持經濟發展中薄弱環節;既要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着力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又要着眼長遠發展;既要從宏觀上把該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那麼,本輪宏觀調控在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之後當止於何處?
我們的看法是,第五輪宏觀調控之所以如此快捷地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效,行政型的調控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始終依賴行政型調控措施,那麼,不僅會形成對行政管制措施的依賴和對市場的扭曲,而且可能會在行政管制措施退出時形成新的過熱因素。因此,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當是在現有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的背景下,重點進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特別是針對導致此次宏觀經濟過熱的體制性缺陷進行重點改革,從而鞏固現有的宏觀調控成果,為新的一輪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8鋻於本輪調控的主線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因此研究綜合調控平穩退出的關鍵,在於啟動市場化的土地制度改革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商業銀行進行行業研究、風險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積極推動融資結構的調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
8如果投資過熱的行業,其較高的回報率不能被有效稀釋,那麼這些行業仍然將繼續引發私人部門的投資衝動。從這一輪綜合調控的複雜性來看,由於中國經濟運行的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如何既保護地方的經濟建設熱情又兼顧全局的統籌,是需要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8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當是針對此次導致經濟過熱的體制缺陷進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這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現有的宏觀調控的成果,為行政型調控措施的退出提供體制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的經濟持續增長奠定新的體制基礎。
本輪宏觀調控止於何處?下一步又將怎麼走?從本輪調控的對象和效果以及發展趨勢看,下一步應當把重點放在市場化的體制改革上。下一步宏觀調控,應當是在現有的宏觀調控措施已經取得顯著成效的背景下,重點進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特別是針對導致此次宏觀經濟過熱的體制性缺陷進行重點改革,從而鞏固現有的宏觀調控成果,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歷史的經驗可以借鑒。因為運用綜合調控手段,畢竟沒有觸及經濟運行體制本身。回顧上一輪宏觀調控,是以1994年的匯率改革、外貿改革結束的。此次綜合調控應通過市場化改革鞏固改革成果,減少政府對於行政措施的依賴。
第一,啟動市場化的土地制度改革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
鋻於本輪調控的主線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因此研究綜合調控平穩退出的關鍵,在於啟動市場化的土地制度改革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商業銀行進行行業研究、風險管理的水平和能力;積極推動融資結構的調整,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
第二,認清投資過熱行業的特徵,推動投融資體制的改革。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目前被列入投資熱的行業可以發現,這些過熱行業往往同時也是回報最高的行業。投資必然注入到短缺的、利潤回報較高的行業中去,使得這些行業出現過度投資,並在一輪相對殘酷的兼併和競爭中,最終行業內的倖存者僅能享受到平均利潤率,這是市場機制的成本。
在討論關於哪些行業投資過熱的時候,發改委列出了鋼鐵、水泥、電解鋁以及煤電油運等行業,如果觀察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行業利潤增長數據,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投資過熱的行業,也就是利潤增長最快的行業。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4年1-4月份,實現利潤增幅最高的五個行業是: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6.98倍;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2倍;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06倍;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33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29倍。
為什麼被認定是投資過熱的行業恰恰是利潤增長最快的行業,這兩個重合不會是喪失理性的偶然。同時,投資過熱行業的特徵之一是國有壟斷。如果投資過熱的行業,其較高的回報率不能被有效稀釋,那麼這些行業仍然將繼續引發私人部門的投資衝動。仔細觀察這些過熱行業,不難發現兩個典型特徵,要麼在這些行業中,國有企業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要麼這些行業,在中國是嚴重資源短缺的。
對於國有壟斷造成的投資熱,抑制過熱的治本之策,是對各種所有制的資本打開准入的大門,攤薄壟斷利潤、打破行業壟斷。遺憾的是,至今對某些行業投資熱進行調控時,很少將抑制短期投資高企和打開行業准入結合起來。相反,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熱衷於強化審批、限制供給、提高價格,這種措施只能治標,並使得這些行業在調控稍微放鬆時,投資熱再度復燃的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國有壟斷行業進行的投資熱整頓具有明顯的所有制偏向。1-5月累計固定資産投資逐月的下降過程中,下降的主要是非國有性質的投資,5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同比增長33.3%,僅比4月下降4個百分點,因此投資大落的主體主要是非國有經濟部門。
民間資本的退出,為外資和國有企業騰出了更從容不迫的利潤空間。目前,寶鋼,馬鋼等幾乎所有知名的鋼鐵企業集團的産能擴張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此外,外資進入鋼鐵行業的熱情也頗高,例如鞍鋼新軋-蒂森克虜伯鍍鋅板有限公司日前在大連正式投産。如果抑制投資熱和強化國有壟斷不幸結合,偏離了市場化的基本方向,那麼在今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中,這些目前被掩蓋的弊病會被更充分地暴露出來。
第三,對資源短缺問題應當有市場化的戰略眼光,不能主要依賴行政管制。
實際上,另一些被認定為投資熱的行業,包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等,則帶有明顯的資源短缺形態。以2003年為例,中國消耗了全球新增石油的30%,全球鋼材的30%,水泥的40%和全球直接投資資本的25%。但國際市場對中國巨大需求的支撐是有限的,當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國的需求會最終改變國際初級産品供求格局的時候,對中國的資源進口限制就會不可避免地到來。正因為如此,這輪宏觀調控才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進行重點整治。
如果從國際化角度觀察,這一輪對經濟高速增長可持續性的悲觀,和缺乏恰當的全球資源共享戰略直接相關。畢竟中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國土嚴重超載;人均自然資源是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而單位産值的礦産資源與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在這樣的背景下,鋻於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中國經濟增長必然需要耗用較多的外部資源,目前抑制投資以壓低對這些自然資源的需求,並不能緩解資源的短缺程度。換言之,如果目前10%的經濟增長使這些瓶頸行業難以支撐的話,那麼隨着中國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則今後五年,可能6%的經濟增長就足以使得這些行業不能承受。
從國際化視角觀察能源和鋼鐵等過熱行業,那麼問題將完全改觀。以原油為例,發達國家的能耗是每人年均一噸原油,如果中國也完成和西方類似的工業化,那麼13億人需要13億噸油,而中長期中國原油自給規模至多能從目前的1.7億噸提高到2.4億噸。約在2008年前後中國原油自給率將跌破50%。以鋼鐵為例,發達國家人均鋼鐵蓄積量在人均5噸,日本和韓國在人均10噸,中國2003年鋼鐵總蓄積量不足20億噸,人均不足1.5噸。因此,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規模和對外部資源依賴程度的與日俱增是同步的,中國經濟增長再集約,也難以避免對外部資源的嚴重依賴。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有利用外部資源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而不是畫地為牢自我克制少用甚至不用外部資源。如果錯過爭取外部自然資源的“戰略機遇期”,那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充滿外部摩擦和紛爭。
第四,主要依賴市場化的調控手段,避免激烈的行政措施,警惕經濟“大落”和隨之而來的滯脹威脅。
就1-6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而言,值得警惕之處頗多而可盲目樂觀之處頗少;從對通貨膨脹的分析來看,不由內部自主調控決定的色彩頗濃,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外部資源制約和衝突可能日增。因此如果繼續出臺新的大力度的綜合調控措施,有可能使得我們在失去經濟穩健快速增長的同時,不能避免通貨膨脹的持續高位徘徊。而後續調控措施是否具有深化市場和開放經濟的視野,調控措施的節奏和力度是否把握得到至關重要,應以密切關注6-10月份的宏觀經濟運行為前提靈活抉擇。
第五,從財稅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着手,探尋理順中央不同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事權財權關係的可能途徑。
從這一輪綜合調控的複雜性來看,中國經濟運行的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如何既保護地方的經濟建設熱情又兼顧全局的統籌,是需要積極探索新的可能途徑的。當前,財稅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事權向下放,財權向上收,地方政府在現有的財稅體制激勵下,往往只能通過不斷上新的項目來獲得進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因此,如何調整體制機制是一個很現實很迫切的問題。
一年來的綜合調控絕非一帆風順,相反,其中充滿了各職能部門之間的不夠協調乃至相互摩擦,影響了綜合調控的政策合力。這種情況説明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尚未充分確立,執政能力尚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調控演進過程看行政措施效用
8從總體上説,這輪調控的主線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以這兩個管住促使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防止經濟大起之後有可能大落的隱憂,使得經濟運行在可持續的軌道上。
8早在去年年初,國務院已經關注到了經濟強勁增長背後的隱憂。在今年第一季度,投資增長、信貸增長和通貨膨脹出現“三高”趨勢後,尤其是煤電油運缺口增大之後,國務院從4月份開始對宏觀經濟進行綜合調控。
8央行是這一輪宏觀調控中,採取措施最早和最為多樣化的部門,銀行監督管理部門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其政策的基調之一,可以歸結為管緊了信貸,試圖控制地方政府土地儲備的衝動,以及私人部門在低利率背景下強烈的投資衝動。
8本來2004年應是發改委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但目前工作中心已經轉移到對宏觀經濟的綜合調控方面來。除了綜合調控措施,銀監會、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政府職能部門均採取了各種措施。
在經濟增長已經有點出人意料地回落到9.7%、消費物價回落到3.6%之後,我們如何看待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和綜合調控的政策趨向?這需要將中國經濟放在開放經濟的背景下,對一年來已採取的調控措施及其效果進行梳理,特別是要對土地政策、信貸政策的效果進行深入分析。
從歷史的波動軌跡看,目前中國正處於第五個宏觀調控周期,這個周期的起始是2003年9月,目前貨幣政策的基調已從“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財政政策從“積極”逐步轉向“中性”,在2004年上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塵埃落定之後,下一步的宏觀調控走向更是引起關注。而在此之前更需要對本輪調控的演進情況加以分析。
一、行政主導的宏觀調控效果
儘管不少人強調當前的宏觀調控實際上綜合採用了經濟、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但是,從實際效果看,宏觀經濟減緩的趨勢如此迅速,主要應當拜行政手段之賜。這從幾個主要領域的情況就可見一斑:
在信貸的緊縮方面,央行在不同的時期、特別是行政措施力度差異頗大的兩個時期先後採取了上調準備金率的緊縮政策,但是收效差異相當大:2003年9月上調準備金一個點,10月份貸款增長僅下滑0.2個百分點;2004年4月上調準備金0.5個點,5月份貸款和廣義貨幣增速下滑1.3和1.6個百分點,6月份繼續下滑2.3和1.3個百分點。顯然,如此大的政策效果的差異,主要的解釋因素還是宏觀調控中的行政管制因素。例如,商業銀行紛紛上收信貸審批權,企業申請信貸的難度顯著增大;5月14日發改委、人行、銀監會發佈的關於9大行業控制貸款發放的通知,可以説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政策舉措。
再以城鎮固定資産投資為例。根據2004年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城鎮固定資産投資上半年增長31%,較之一季度回落16.8個百分點。如果劃分不同的月份觀察,這種回落的勢頭更為明顯:1-2月份53%、3月份43.5%、4月份34.7%,5月份僅18.3%,如果剔除價格因素,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投資降速如此之快,可以説是近十年來沒有的。5-6月份城鎮固定資産投資的迅速下滑,顯然主要是加強行政型調控措施帶來的明顯效果。
二、本輪調控的兩大主線
以2003年6月央行出臺調控房地産行業的121文為標誌,至今綜合調控已有一年,我們試從國務院及其授權的政府職能部門、央行、發改委等出臺的調控措施來分述之。從總體上説,這輪調控的主線是“管住土地、管緊信貸”,以這兩個管住促使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的勢頭,防止經濟大起之後有可能大落的隱憂,使得經濟運行在可持續的軌道上。
第一,國務院採取的調控措施
應該説,早在2003年年初,國務院已經關注到了經濟強勁增長背後的隱憂,但隨之而來的非典災難使得是否要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問題被暫時擱置起來,爾後是2003年下半年對中國經濟“冷熱”的爭論。在2004年第一季度,投資增長、信貸增長和通貨膨脹出現“三高”趨勢後,尤其是煤電油運缺口增大,超過了國民經濟的承受能力之後,國務院從4月份開始對宏觀經濟進行綜合調控。
其中,較為重要的措施包括:4月26日,國務院授權發改委宣佈,對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産開發行業建設項目的資本金比例進行了調整,從而發出了治理投資的信號。4月27日,國務院發文決定在全國開展固定資産投資項目清理,重點是鋼鐵、電解鋁、水泥、黨政機關辦公樓和培訓中心、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高爾夫球場、會展中心、物流園區、大型購物中心等項目和2004年以來新開工的所有項目。4月28日,中央決定適當提高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點,對不同地區實行差別準備金。4月29日,國務院發佈通知,明確對土地市場秩序進行治理整頓,規定在治理整頓期間全國凍結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半年,半年後必須逐省逐地進行驗收,驗收合格方能解凍。
第二,央行採取的調控措施
央行是這一輪宏觀調控中,採取措施最早和最為多樣化的部門,銀行監督管理部門也採取了積極的措施,其政策的基調之一,可以歸結為管緊了信貸,試圖控制地方政府土地儲備的衝動,以及私人部門在低利率背景下強烈的投資衝動。其綜合調控措施可概括為三方面。
1、準備金率方面的調整措施。包括從2003年9月21日起,將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由原來的6%調高至7%,2004年4月25日起,將資本充足率低於一定水平的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提高0.5個百分點,執行7.5%的存款準備金率。4月11日人民銀行再次宣佈,從4月25日起在繼續執行差別準備金率的基礎上,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
2、利率方面的調整措施。包括自2002年2月21日降息後,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98%,處於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一年期貸款利率為5.31%,也是相對較低的水平。從2003年4月22日開始,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加大基礎貨幣回籠力度。截至到2004年第一季度,3月末央行票據餘額為6154.5億元,基本上全額對衝了外匯佔款投放的基礎貨幣。自2004年1月1日起,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其中,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倍。從2004年3月25日起,人民銀行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
3、窗口指導方面的調整措施。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多次通過窗口指導會議,對商業銀行進行必要的風險提示,包括2003年6月5日央行的121文,2004年1月18日,央行人民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過熱”行業貸款並建立預警制度等重要信息都是通過窗口指導發佈出去的。但如何通過窗口指導等綜合措施,達成對部分投資過熱的行業的信貸調整,還要依賴於地方政府確立起科學的政績觀,也要求商業銀行能對市場、信用和操作風險更為敏感。
第三,發改委採取的調控措施。
本來2004年應是發改委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關鍵一年,但目前工作中心已經轉移到對宏觀經濟的綜合調控方面來,其較為重要的調控措施包括四個最重要的文件,即《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關於進一步加強産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清理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和《暫停土地批轉的文件》等。
除了上述綜合調控措施,銀監會、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政府職能部門均採取了各種措施。在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所進行的一項經濟學家問答卷調查中,1/3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經濟形勢比目前還要好,而2/3認為保持“不變”。相信二季度再度進行的調查結果不會再是如此樂觀。
回顧本輪調控到目前為止的演進情況,我們認為,下一步宏觀調控的重點,應當是針對此次導致經濟過熱的體制缺陷進行市場化的體制改革,這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現有的宏觀調控的成果,為效果明顯、但是負面影響也不小的行政型調控措施的退出提供體制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下一步的經濟持續增長奠定新的體制基礎。
經濟運行三大動向值得關注
對於市場化調控與行政型調控,目前通常的看法,是認為市場化調控的效果較為間接、存在一定的時滯,但是對於市場主體往往不形成直接的管制和行政衝擊;行政型調控的收效快捷,但是可能會對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形成人為的差異化對待。
2004年上半年的宏觀調控效果明顯,如果説短期內主要是行政型手段導致5-6月份經濟增長、投資下滑的話,那麼,如果我們把分析的視野延長到2003年9月份以來,那麼,實際上從中期的發展趨勢看,市場化的調控手段也在發揮積極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其在特定領域的效果可能還會超過行政調控措施。
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種中期趨勢、把握市場化調控措施與行政型調控的差異,不能了解現有的調控效果在中期考察是市場化調控與行政調控綜合作用的結果,就可能形成一種片面地以行政調控為主的政策傾向,也可能在市場化宏觀調控的緊縮效果逐步顯現的過程中迅速加大行政調控的力度,形成過於嚴厲的緊縮效果的疊加,那樣就可能導致宏觀經濟顯著下滑。顯然,這不是以“防止經濟大起大落”為基調的此次宏觀調控的初衷。
為了避免和防範經濟的大起大落,從當前的經濟走勢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值得關注:
第一,固定資産投資大幅滑落的危險有上升的可能
2004年1-2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53%,3月份是43.5%,4月份是34.7%,5月份是18.3%,整個上半年增長28.6%。以全國城鎮新開工項目的情況看,1-3月份同比增長31%,4月份增長5.9%,而5月份則下降15.7%!這種下落速度和幅度是歷史上少見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1-2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雖然高達52%,投資增長的絕對數並不多,因此當時對1-2月份數據的反映,是帶有“數字幻覺”般的過度反應。由此觀察,如果固定資産回落的速度繼續延續1-6月份的軌跡波動,那麼投資的大落將是難以避免的。
第二,信貸波動情況也隱含着令人憂慮大幅滑落的可能
在經歷了2003年上半年信貸的急劇擴張后,目前信貸緊縮力度有所強化。6月份的信貸增長,是2004年以來首次回落到年初預定的增長目標17%範圍之內。但是,如果把2004年的信貸增長目標與2003年相比,實際上2004年17%的增長目標已經包含了比較強烈的緊縮意圖,或者説,從歷史波動趨勢看,宏觀決策部門確定2004年的信貸增長目標時,是留有餘地的。這一趨勢只不過在2004年6月表現得更為明顯,實際上在5月份的緊縮中已經顯露出蛛絲馬跡。在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04年第二季度例會上,指出目前的宏觀調控措施的效果進一步顯現。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7.5%;1-5月,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加12580億元,同比少增928億元。貨幣供應量和各項貸款增長偏快態勢已經得到控制。如果信貸收縮的力度繼續延着1-5月份的軌跡,那麼全年M2和信貸規模的同比增速將僅為12.5%和14.4%,而央行全年的調控目標是17%。回顧1997-2002年的通貨緊縮期間,M2增速低於12%的情況也沒有出現,那麼信貸大落的隱憂也是存在的。
第三,目前宏觀經濟指標的回落應視為一年來綜合調控的結果
目前宏觀經濟走勢的回落,與其視為今年4月份以來各種政策的綜合效果;不如視為一個未受關注的從2003年3月到2004年4月的“起落”的政策波動過程:“起”可以形容為由於對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影響估計過於悲觀,結果從2003年3-7月期間,各種投資項目倉促上馬、信貸快速擴張的過程;而“落”則可形容為自去年9、10月以來信貸規模增幅顯著下降,2004年4月以來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逐步回落的過程。或者説,2004年4月以來的各項措施加速了。當然是否目前宏觀經濟已有大落的隱憂,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三季度的數據。
本輪宏觀經濟的起伏波動,是一年來的政策效應,而非這兩個月的立竿見影。既然此輪宏觀調控是避免“一刀切”的綜合調控,那麼就調控政策本身就應視政策效果進行適當微調。畢竟調控是平抑經濟波動的而不是加劇波動,考慮到上半年GDP增速已經回落到9.7%,以CPI表示的通貨膨脹僅僅為3.6%,因此,目前主要依靠市場化的調控措施來發揮效果、同時適當減輕對於行政型調控措施的依賴,已經具備一定的條件了。(上海證券報 巴曙松 趙曉 鐘偉)
責編:范小利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