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樊綱:“軟著陸”有望實現 宏觀調控有4經驗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2日 11:15)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經濟學家、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近日接受記者採訪表示,針對去年以來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從前5個月統計數據看,經濟運行各項指標開始向好的方向轉變,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開始回落,基礎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勢頭得到抑制,一些原料性産品進口增幅5月份明顯回落,宏觀調控政策已開始見效,“軟著陸”有望實現。 

  樊綱認為,這次部分行業投資過熱趨勢迅速得到控制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政府反應比較快,政策調整比較靈活。去年“非典”剛一結束,政府有關部門就注意到投資增長、信貸增長過快的趨勢,去年8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關部門開始對開發區用地、地方投資項目進行檢查,今年一季度又採取了一些新措施。正因為政府反應比較快,這次經濟波動比較小,過熱程度不高,調整也就比較容易。這是一個新的重要經驗。第二,市場機制和企業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經歷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經濟週期,又有對亞洲金融危機等近期國外經濟發展的觀察,我國企業家積累了一些經濟波動的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經濟週期判斷力和市場風險意識。 

  樊綱説,現在就説“宏觀調控目標已經實現”為時尚早。主要是總量平衡還沒有實現,投資規模還比較大,因此能源、運輸等瓶頸約束依然突出。煤炭社會庫存量已連續三個月(3月、4月和5月)在1億噸以下。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不少省級電網拉閘限電,華東、華中地區供需矛盾更為突出。在清理投資項目過程中,有些工程施工進度可能放緩了,當期完成的工作量會有所減少,但仍需注意出現反彈。因此,當前宏觀調控的任務仍很重,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運行情況的監控,繼續認真貫徹和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及時把握好調控節奏和力度,相機抉擇,既防止前功盡棄,又防止調控過度。 

  樊綱認為,經過這一輪宏觀調控,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吸取以下一些經驗教訓: 

  第一,判斷宏觀經濟狀態要著重看變化趨勢。判斷經濟過熱與否,要從各種跡象判斷,在最初階段不能僅僅看消費品價格是否變化了。由生産資料價格上漲傳遞到消費品價格需要一個過程,等到消費品價格上漲後才作判斷,那就晚了,過熱已經形成,甚至可能是“癌症晚期”。及早發現過熱趨勢和苗頭,就能儘早採取“微調”措施,避免經濟大波動。 

  第二,這次是典型的總量失衡導致結構失衡。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原材料行業為什麼投資超常增長?這是因為40%左右的固定資産投資導致對這些部門産品需求的膨脹。這是一個典型的總需求過熱而引發的投資品産業過熱。社會總需求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外貿需求構成,投資過熱引致的總需求擴大就是整個經濟過熱。我國消費一直比較穩定,消費不會大波動。經濟過熱從來不是因為消費過熱引起的,都是由投資過熱引起的。認清這一點的重要意義在於,要想抑制産業部門的過熱,必須從總量關係入手,控制地方城市建設投資,控制貸款增速等等,而不是僅僅限制幾個産業的投資。 

  第三,投資理性與市場波動。經濟過熱不是計劃經濟的專利。前幾年經濟不太好的時候,大家總找不到好項目,都不投資。現在經濟形勢一好轉,大家看什麼都是好項目。由於金融體制不健全,市場化形勢下的預算軟約束也一定程度存在。所以説,不能以為搞了市場經濟、民營企業成了投資主體,就不會有經濟波動或投資過熱。我們現在還是發展初期的市場經濟,企業家還缺乏市場經濟的風險意識,更容易出現經濟波動。 

  第四,針對不同行為主體,用不同調控手段。這次部分行業投資過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的,是由地方政府追求高增長推動的。地方政府行為不規範,不能量力而行,缺乏約束的問題還在繼續。(記者 張建平)

責編:范小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