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民俗頻道首頁
民俗日曆
動態資訊
守望民間
民間文化保護
民藝教室
民俗傳承人
解讀鄉土
學林漫步
民俗書林
學人風采
學術陣地
民俗論壇
風俗細説
歲時節日
衣食住行
人生儀禮
民間文學
民間藝術
民間信仰
遊藝競技
社會家庭
生産貿易
民間科技
雲南馬關縣法姐村祭祀北宋部族王儂智高的活動調查
雲南文山州境的壯族民間祭日,數祭祀北宋部族王儂智高最為神秘。筆者通過三年時間,在州境八縣開展六月節和七月節調查,壯語稱“景搓”、“景吉”節的祭祀活動,主要祭北宋部族王——儂智高。為深入考察節日習俗,2003年7月28日,筆者再次進馬關縣的法姐村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研究,淺析、透視其祭祀對象及與歷史相關的民俗。
清明節的起源、變遷與公假建議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在傳統社會中,清明節是一個特別盛大的節日。它不僅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還是踏青嬉遊、親近大自然的節日。圍繞著兩種主題的民俗活動豐富多樣,蔚為大觀。它的節期也比較長。清明日(農曆春分後第15日,公曆四月五日前後)只是該節日的標誌性時間,而其習俗活動往往持續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不等)。在現代社會,由於社會生活、文化觀念的變化以及假日制度的限制等,清明節的內涵、活動、規模等都有了很大變化,但它仍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地位為國人所重視,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影響。考察清明節習俗的歷史演變過程,結合它在現代社會的傳承狀況,對它做出順乎歷史、合乎民情國情的定位與規劃,有著重要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意義。
從青海藏族的年節錯位看民間思想的力量
青海藏族的年終慶典在歷史上已經形成錯位。藏族民眾已不過藏曆年節,而注重漢族的春節慶賀。但從今天我們的民俗調查來看,民間慶賀年節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完全被“漢化”了。相反,老百姓在調試正統思想、民族交融影響的過程中享用著一套發展自己日常生活文化的思想規範。它不僅強化了民族自身的認同,同時也打開了民族融合之門。
更多內容>>>
民俗辭典
民俗
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習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民俗的內容包括:物質生産民俗、物質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民間科學技術、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語言、民間藝術、民間遊戲娛樂等。
民俗的符號學詮釋
歌謠週刊
民俗學
民間美術
民間文學
民間文化
民俗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
“勒俄”:史詩傳統
“克智”:口頭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