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民俗辭典列表頁

“克智”:口頭論辯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8日 17:31

  彝族民間的口頭論辯傳統,長期盛行在川、滇大小涼山諾蘇彝族地區的婚喪嫁娶和送靈儀式活動中。“克智”是彝語kenre的音譯,“克”義為“口”、“嘴巴”;“智” 義為移動、搬遷、退讓;“克智”即一種“口之為言達”的言語行為的綜合表述,具有靈活性、機動性,這一表述不僅具現出“克智”這種民間表演活動的口頭特質,也從各種角度反映出“克智”論辯的創作過程與論辯技巧。應該説,我們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與“克智”原義完全相符的詞彙。這裡採用“口頭論辯”的意譯,旨在從整體上總括這種民間言語行為與對話藝術的競賽性、對諍性和辯議性。

  “克智”作為口頭論辯活動,既是一種言語行為,一種對話藝術,也是人們講述傳統、探求知識、明辨事理、敘述歷史的一種口頭交流和傳播方式。彝族先民十分崇尚辯論,好辯與善辯也是各地彝人的特點,據《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古籍記載,歷史上在彝族古代部落之間頻頻發生的戰爭中往往伴隨著口頭論辯的舌戰之風,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論戰事件,也涌現了許多名載史冊的辯才與辨士。在畢摩文化史上古代名畢木畢史祖與體畢乍穆之間的“祭祀禮制之辯”,被人們稱為彝族辯論史上的千古絕唱。在今天的諾蘇彝區,幾乎各村落、各家支都有自己出色的“克智”能手,凡遇婚喪大事和送靈活動,人們便選派聲譽最高的“克智沃布蘇”(長于論辯的智者賢人)出面應戰。彝族社會自古相尚的論辯之風也與彝人歷來崇尚知識和傳統,重視聲名與威榮,敬仰賢哲與智者等社會文化心理緊密相關。

  “克智”論辯在大小涼山的三大次方言區(義諾、聖乍和所底)都有基本相似的民俗傳承表現,其中“義諾”地區最為盛行。但各地的方言有較大的差異,論辯程式也有程度不同的地方性色彩。通常的“克智”論辯由上下兩場組成,上半場彝語稱為“嘎基”(路下方),為即興辭辯比賽;後半場則稱為“嘎哈”(路上方),即史詩演述比賽;兩個半場之間有一個小回合,稱為“嘎階”(分路),嵌入“黑波米”(去看呀)以完成中場過渡。

  上半場的論説程式為“克吾(開場白)—→克斯(論説)/卡冉(雄辯)—→波帕(入題述源)—→略嗬之(設問辯詰)。論辯者需要根據不同的儀式儀禮活動,分別在不同的表演情境中採取説/唱兩種方式來駕馭各自掌握的口頭文類與傳統曲庫,因而是克斯(論理説明)、波帕(述源釋原)、爾比爾吉(諺語格言)、瑪牧(訓喻詩歌)、略嗬(設問辯詰),乃至阿色色格(猜謎)等口頭樣式的即場發揮與綜合運用。論辯者除遵循一定的論説程式外,還要善於運用彝族傳統的口頭表述方式與修辭技巧,有時説理,有時反詰,有時相譏,風格恣肆,語言犀利。因此,論辯的技巧和方法成為辯論中取勝的要訣。而下半場則以史詩演述為核心,其論辯線索須按“勒俄波帕”(史詩的來源)—→“勒俄”(史詩演述)—→“布茨”(史詩敘譜)三大環節進行,要求論辯者必須具備史詩知識和嫻熟的演述技巧。因此“路下方”的激烈論辯作為鋪墊與渲染,對“路上方”的史詩演述有著直接的引發和推力作用。作為論辯比賽的整體性過程,上下兩場是緊密相聯的,都兼納了“克智”一詞的基本義項,即皆以言語之間的對抗為特徵,通過論説、爭辯、駁議、詰難、考辨等方式決出最後的輸贏。因而,克智活動的實際開展都是基於傳統的婚喪嫁娶和送靈儀式活動的需要而出發的,而“路下方”與“路上方”之分,一則與具體辯論過程的推進相關,二則與考量辯論者的知識構成相關,三則與傳統社區通過儀式活動進行文化認同、歷史教育、知識傳播,以及促進家支與家支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相關。

  一般説來,“克智”論説過程中有一套儼然如“進攻──防禦──進攻”一樣的戰略戰術,有進有退,有攻有防者方能百戰不殆。進攻時,論辯的基調須高亢激昂,氣勢磅薄,有氣吞山河、叱吒風雲的氣魄,猶如風馳電掣般長驅直入,迫使對方防不勝防,無處逃遁。防禦時,論辯的調子則須凝重含蓄、深沉精練,穩如泰山,嚴陣以待,並要注意旁敲側擊,抓住對方的弱點,出其不意而攻之。因此剛柔相濟、以柔克剛是贏得勝算的基本技巧。“克智”論辯在其傳承過程中,對論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從語言技巧上看,克智論辯有著異常豐富的修辭格式。據不完全統計,大體上經常使用的有誇張、比喻、對偶、頂針、對比、比興、比擬、雙關、排比、反復、移就、映襯、層遞、擬聲、設問、白描、押字、諧聲、疊韻、迴環、錯綜、拆嵌、摹繪等,共計二十多種辭格,因此,論辯活動本身堪稱是彝族口頭藝術的薈萃之園,也産生了數量眾多的“克智”辭賦,彝語稱為“克布哈覺”。這些詩歌作品反映了“克智”能手生動、鮮活的口頭語言技巧:時而平鋪直敘,時而設問對答,想象與寫實結合得天衣無縫,論説與辯駁渾然無跡,描寫奇譎不羈又淳樸厚重,體現出彝族口頭傳承粗獷、雄奇的民族特色,顯示出獨特的美學風格。

  “克智”論辯能手大都善於學習、傳承、創作和傳播具有本民族的特有言語表達方式、積累了豐富的口頭創作經驗,並借鑒各種口頭韻語歌唱藝能的種種表現方式,進而將民間詩風傳統所濟予的歌詩稟賦引入到自身的即興表演和史詩演述中。“克智”論辯的興起和傳承,在客觀上激活了史詩演述的口頭傳播和動態接受,使這些史詩傳承人脫離了各種文本的制約而走向面對面的社群,融入民俗生活的文化情境中,並在特定的競爭機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口頭創編能力與表演藝術,從而也促進了史詩傳統的長期流佈和動態發展。(巴莫曲布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編輯:郭翠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