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岩坎凡實現了吧西哩的人工養殖。現在,當地很多人都想養它,這種魚苗當地只有岩坎凡有,每年6月份起岩坎凡把魚苗免費送給合作社的養殖戶,他繁殖的魚苗是大家爭搶的對象。
養殖戶孫建輪:搶,好多人都沒拿到,我還是挺幸運的,拿了四千尾。
吳應國:魚苗都是由他規定,什麼時候拿,如果他不規定,你拿不到的,我們也想多養點多賺點。
岩坎凡:我一直在偷偷樂,我很快就要發財了。
岩坎凡究竟有多大本事,養他培育的魚苗就一定能賺錢?這些能跑能跳還被大家爭搶的怪魚究竟是什麼魚?岩坎凡又是怎麼靠這種魚成功創業的呢?第二天,岩坎凡把記者帶到了一個地方,他説這個地方對他來説意義非凡,就是在這裡,讓他有了重大發現。
記者:這算是你的一個秘密基地了?
岩坎凡:對啊,我收回來的魚都往上面放。
記者:慢點,要上去也不容易,你那時候每天這麼爬?
岩坎凡:對,每天這麼爬。
這個地方位於三層樓的樓頂,不到十平方的地方,就是岩坎凡養魚的開始。
岩坎凡:我的第一個塘,第一個基地就在這裡,這麼小的一個空間,就在房頂上,第一年我都不敢給誰説,只有很好的朋友知道我在試養,怕別人知道,怕別人先養了。
2009年,正在動臘縣開旅館、加油站的岩坎凡發現了一個商機,想要養一種當地沒人養過的魚,他把自家的屋頂當做魚塘,想要秘密的開始養殖。那時候,這種魚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岩坎凡小時候也只在河溝、小溪裏出現過,因為個頭小,魚刺多,當地人也是把這魚當做雜魚處理掉,沒有經銷商收購,家人也反對。
姐夫:我們這個地方羅非魚、草魚鯉魚,養的那麼大,這個魚不大,你養了幹什麼,我是有過疑問的。
經銷商:就是不值錢,有人看見都不想抓。
岩坎凡:我老爸老媽説,兒子,你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這麼硬的魚,這麼小,有誰來吃,再説怎麼養。
人人都看不上,也不願意養的魚,岩坎凡卻覺得撿到了寶。原來,2009年,岩坎凡在雲南見到了一種每公斤賣三千元錢的魚。
岩坎凡:我看那個一公斤三千元都有人吃,商機很大是不是,如果我也跟他一樣,有這條魚,不賣那麼貴,我們西雙版納州這邊水産業比較豐富,只是沒有人開發,沒有人發現。
3000多元的魚給了岩坎凡一個啟發,他盯上了一種瀕臨消失的土著魚,他覺得這種魚有雲南特色,並可以嘗的到,帶的走,就決定在當地第一個規模化養殖,他托親戚朋友在雲南、廣西等地蒐集,為了快點收到種魚繁殖,他就天天和姐夫去農貿市場守着,不惜任何代價回收每一條出現的魚。
姐夫:每天早上他們拿魚來賣,我就早早去等,收不到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説,要是你們幹魚塘有的話一定要留給我,當時這種魚到了滅絕的邊緣上,太難找了。
為了找到最好的種魚繁殖,岩坎凡還去了泰國、緬甸等地考察,收到每一條,他就放在這個樓頂上。
岩坎凡:水位就是要那麼高,魚都喜歡躲在裏面,你不要看這裡很窄,實際上撈起來也很麻煩,撈不到,它會鑽到泥裏面,草裏面。
記者:我看你這地上現在都是厚厚的泥巴,那時候這些都是搬上來的,抗上來的。
岩坎凡:對,以前更多,員工用繩子釣上來。
岩坎凡倣造魚在小溪裏的生活環境,在屋頂種水草鋪泥巴,到2010年5月,一年時間,岩坎凡非常艱難地蒐集到了兩百多條,究竟是什麼魚?
岩坎凡:這個就是我養的魚吧西哩,吧西哩(傣語)就是很快的意思。它的學名叫攀鱸,也叫步行魚,會走路的魚。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07日 22:20
視頻簡介:野生的魚,只有兩指寬,而他卻養出巴掌大,就連沒人要的魚鱗,魚骨到了他手裏都成了搶手的東西。看不走尋常路的岩坎凡如何從會走路的魚身上掘金,成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