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學前班課外班都沒多大用
■樓曉悅 徐璐 趙淩雲
調查發現,近三成家庭感覺教育支出負擔過重,逾五成家庭僅“剛好能承受”教育支出壓力,課外班等顯性學業支持投入過度,性價比較低。
學前班沒給孩子帶來任何學業優勢
在“幼兒園小學化”被明令禁止後,出現在幼小銜接交叉路口的學前班,能否讓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短暫的學業優勢呢?本次調查中有高達八成的小學生入學前都上過學前班,但成績優秀的小學生中,“沒上過學前班”的比“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多10.89%,在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中,上過學前班的比沒上過的多大約10%左右。可見,學前班不僅不能幫助小學生在學習早期贏得任何學業優勢,而且也不能對其小學階段的學業産生積極作用。
顯然,這種讓孩子提前脫離幼兒園、過早小學化的學業支持,看似先行一步,實際意義不大。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因為使孩子過早接觸學科知識,學習與之生理、心理髮展特點不符合的過難學習內容而引發其挫敗感,降低孩子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訪談中還發現,家長們一致有“學前班畢竟不是正規小學教育”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弱化了培養孩子良好學習意識和習慣的想法,自身也未能適應孩子角色的轉變,不知如何進行學業輔導和支持。以上種種原因,都使上過學前班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反而會有學業上的倦怠和鬆懈。
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持。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平?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數據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並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並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課外班與課外作業並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説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平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作業時間並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威斯頓、奧斯古德和凱所説,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係,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産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佈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並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説,此類投入性價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復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産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個體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