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7)明英宗回到皇宮後,立即被軟禁。他居住的南宮,圍墻特意加高,形同監獄。加上當俘虜的歲月,他總計失去了九年自由。這就是任用小人的代價。不過他到底還是熬過了弟弟。明景帝病重期間,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立明英宗復辟,次日于謙便被逮捕下獄。明英宗念及于謙有功,並不想處死於謙。怎麼辦?
在皇位跟前,忠臣的忠心總是一錢不值。那就殺吧。犧牲品嘛。殺掉于謙,明英宗下令將王振招魂賜葬,祀于智化寺,賜額曰“旌忠”。歷史真有諷刺意義,真能諷刺人。
于謙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很大程度上因為他的性格。他這個人能力非常強。他當兵部尚書的時候,全國都不太平,北邊蒙古在鬧事,南方呢,福建鄧茂七、浙江的葉宗留、廣東的黃蕭養,都是聚眾立國,湖廣、貴州、廣西、苗族、瑤族蜂擁而起都不太平,都有事。這前前後後的部隊調動部署,都是于謙一手謀劃。按説戰局瞬息萬變,但于謙他總是口述奏章,口頭下命令,下屬接受成命以後,寫下來以後,發現都符合實際,都有可操作性。這時候大家往往都相互對視,感佩驚訝于長官的才幹。這個人不僅僅是總司令,他還能當好參謀長。
才幹突出的人,往往性格也很突出。于謙性格剛直,一塵不染,眼裏揉不得沙子。《石灰吟》已是明證,那就是個例子。他看不起皇親國戚庸碌之輩,碰到不平的事不如意的事,便撫胸自嘆:我這一腔熱血,真不知道灑在何處。你是熱血,別人都是冷血嗎?你熱血無處拋灑,不是説四週一團漆黑嗎?這樣只能處處樹敵。都是壞蛋,就你一個人好,那你就是大家的敵人,皇帝很信任他,明景帝很信任他,大事小事凡事牽扯到人事,當然人事全是大事,皇帝總要徵求於謙的意見。就這樣很多人求官不如意,不可能大家都如意,不如意的人這個賬就記到于謙頭上。比如直接導致他死亡的徐有貞。徐有貞是誰,就是前面説過的主張遷都的那個徐珵,後面改名了。景泰年間他治河有功,想當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托于謙跟皇帝説,皇帝記得,説這個徐珵這傢伙不就是當初主張遷都那個人嗎,這個人怎麼能當國子監祭酒,怎麼能當教育部長呢?不行,沒答應,徐有貞結果就遷怒於於謙,他認為這是于謙沒有使勁,或者在使反勁在使別子。
我們可以想象,于謙必然有獨斷專行的一面。這在所難免,為了提高決策效率,往往不得不這樣。因為效率與公平或者民主是矛盾的,經常有矛盾。很多人都彈劾過於謙,其中包括誰,竟然還包括羅通。就是我們前面説過的于謙舉薦他,升為兵部員外郎、堅守居庸關的那位名將。羅通彈劾于謙等人濫功,説是德勝門外不知道殺了多少敵人,竟然有六萬六千人陞官。這個數字當然有誤,有水分,這個數字不確切。于謙他上奏反駁説,陞官的只有石亨部下有功的一萬九千八百人,另外就是三千多陣亡者。
于謙貪功嗎?他不貪功,也不貪財,這也有可能也是他的死因所在。石亨記恨于謙就是因為這個事兒。德勝門打贏以後,石亨功勞不及于謙,但因此封侯了,心中不安,上疏舉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官場上流行這樣的美事,投桃報李,官官相為。但于謙不幹。他説:“國家多事,臣子不該顧及私人恩情。石亨身為大將,沒聽説他發現提拔寒微人才、低級將領,卻偏偏舉薦臣的兒子,輿論會怎麼看?臣極力推託卻仍僥倖得官,不是少保不想幹嗎,我決不敢讓兒子濫冒功勞。”我兒子堅決不能陞官。
于謙這話,就完全不講官場規則,讓石亨下不來臺,你想石亨能高興嗎,我好心好意舉薦你兒子,你給我來這一套。
一個廉潔的將帥之才,僅僅因為性格棱角過於有鋒芒而死無葬身之地,這就是獨裁體制內的逆淘汰結果。當一種體制喪失自凈能力的時候,也就是他滅亡的時候。明朝便是活生生的標本。
好了,先講到這裡,下面進入網友互動環節。
好了,先講到這裡,下面進入網友互動環節。有網友提問説“土木之變”明軍的損失到底有多少?我注意到各種史料有記載的比較矛盾。
這個問題是比較專業的問題,“土木之變”明軍的具體損失主要在於他出擊兵力的總數,關於這一點最早的詳細記載是劉定之的《否泰錄》,那上邊説官軍私屬共五十余萬,嘉靖以後很多史家沿襲這個説法。談遷寫《國榷》的時候特意強調官軍私屬有部分,清人從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以下不再提及私屬,就直接説官軍五十萬,乃至五十余萬。然而《英宗實錄》它沒有提及詳細數字,只是説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劉定之的《否泰錄》他採自耳聞目見,估計當時明軍有號稱五十萬之舉,就是號稱我有五十萬人。就像曹操南下的時候,南下赤壁,我號稱水陸八十三萬。但劉定之也是《英宗實錄》的副總裁,《否泰錄》成于景泰年間,《英宗實錄》修成稍晚,《實錄》上不採用五十萬的説法足以説明一件事,就是土木之變十餘年以後,人們已經懷疑當時有五十萬大軍的説法。當時出動的明軍是在京的五軍營、神機營和三千營,外加必備的親軍,三大營的規模,永樂時期有四十萬,此後的具體數目沒有明確記載。根據史料推算總數應該有三十萬。
有網友問修齊治平是古代詩人的標準理想,文人從徵為這些詩人理想實現提供了別樣的風采和直接的通道。那麼從總體上看,文人從徵指揮作戰的效果如何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想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是要承認專業有分工,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嘛。歷史上最經典的戰例絕大多數還是由將軍創造的,文人的確只是其中的點綴,像虞允文的採石磯大捷是極個別的例子于謙也都是極個別的例子,只能這樣看,不可能比將軍打得還好。要那樣的話,國家還養將軍幹嗎呢。
有網友問,古代文人能否從徵往往與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自身的知識結構有關,一般説來宋明兩代文人從軍很多,應該與朝政時局有關吧?這是否與朝代的政治特點有關呢,比如宋代是否與文人政治有關?
人,我們都知道不能揪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所以任何一個人他無法脫離當時的大環境,這是必然的。這個網友提出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他有問其實也有回答,他説得很對,也確實是這麼回事。宋代,我們知道皇帝是黃袍加身,搞兵變上來的,所以對武將是格外警惕、格外限制。他怎麼限制呢?武將俸祿很高,你比如説節度使,節度使如果沒有別的銜,只是單純的節度使是從二品,宰相是正一品。這個節度使他的工資收入是宰相的好幾倍,這個錢是什麼錢,這個錢實際上讓他做奴才的錢。什麼意思?就是他的地位很低,地位比文官很低,這就是我給你的經濟補償。所以説總體來説,像這個慣例清朝、明朝也都是奉行的,也都這樣,歷史確實是這麼回事。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下一講我們要講誰呢?我們要講這個人更有傳奇色彩,怎麼有傳奇色彩呢?這個人是個哲學家,是個病人,他自己説是個廢人,已經廢了,結果他創造了一個什麼歷史,他創造了這樣一個歷史,就是他匆忙糾集起來一些烏合之眾就平定了誰的叛亂呢,平定了一場精心準備的叛亂,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明朝的王守仁,王守仁這個名字大家不熟悉,但是大家一定知道王陽明,他就是我們下一講要講的主角。
好了,謝謝大家。
搜索更多 《講武堂》 《書生點兵》 的新聞
- 2014-02-15 11:27:00 《講武堂》 20140215 書生點兵③于謙
- 2014-02-08 10:18:00 《講武堂》 20140208 書生點兵②辛棄疾
- 2014-01-25 12:45:05 《講武堂》 20140125 書生點兵①范仲淹
- 2012-08-25 12:01:08 [講武堂]二炮 天安門前點兵 ③ 大國雄風(20120825)
- 2012-08-25 10:02:00 《講武堂》 20120825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③大國雄風
- 2012-08-18 10:02:00 《講武堂》 20120818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②閃亮登場
- 2012-08-11 10:02:00 《講武堂》 20120811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①震撼亮相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25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③大國雄風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18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②閃亮登場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11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①震撼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