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皇帝被俘,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驚。這可真是天大的事!按照當時的政治制度來説,皇帝當了俘虜,那就是沒有天子了,天子至少等於半個國家。其次,明軍主力幾乎被消滅了,京師形同空城。怎麼打?怎麼辦?
這時候負責監國的是誰?是郕王朱祁鈺,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有個翰林院侍講學士徐珵,他説我夜觀星象,發現有變,不能抵擋,咱們怎麼辦?只能遷都。于謙聽了這話,立即起來厲聲喝道:“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旦遷移,大勢已去。宋朝南遷的教訓,你們不知道嗎,遷都是亡國之論,主張遷都的人,應該斬首!”
于謙這個態度就相當於定海神針。郕王就採納了這個建議。徐珵就因此懷恨在心,心裏記下于謙了,把這個賬記下。
大敵當前,首先幹什麼,首先要凝聚人心士氣,換句説話你要統一思想。這有兩個問題。首先就是奸臣王振。儘管他當時已經被打死了,但誤國的大罪不能就這麼算了,你得有個説法,以正視聽。要不到了這個節骨眼上,你還跟那個貪官奸臣不清不白,你還想大家給你賣命,你那不是説夢話嘛。誰幹呢?必須要把他們切割開來,劃清界限,這樣全國人民才會支持你,對吧。有一天,郕王朱祁鈺組織朝議,就是類似開個“朝廷辦公會”、“政府辦公會”。右都御史陳鎰上奏,他請求把王振滅族,他死了他家裏還有人嘛?大臣們紛紛響應。那時候宦官專權,他肯定也有原因,他力量也很大,肯定盤根錯節,到處都是他們的眼線。朱祁鈺倉促間不敢決斷,他説這個議題不是咱今天的議題,再議吧,可是大臣們情緒激動,不幹。王振一個黨羽,誰呢?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這個人真是不識好歹。他站出來假借郕王的旨意呵斥百官,不聽話,要造反嗎,這不是火上澆油,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出手,揪住馬順的頭髮一頓怒罵。二人馬上就打起來了,這個王竑説起來到底是文人,不大會打架,抱著馬順的腦袋又咬又啃,也不知道馬順當天早上洗沒洗臉。大臣們紛紛跟隨,都打,馬順當場就打死了,另外還有兩名宦官也喪了命,也叫打死了。
馬順確實該死,不過他死得不是地方。到底那是朝堂,不是菜市口。當時負責侍衛的士卒,情緒也都激動,局面幾乎要失控。朱祁鈺沒見過這個場面,很怕,起身就想溜,那是風暴眼,離開躲開。可是大家的情緒都很激動,這個時候你不好生安撫,外還有強敵,弄不好發生變故,于謙當機立斷,從人群中擠到郕王跟前,抓住他的胳膊勸,立即讓他宣出口諭:“大臣們激于義憤打死馬順,馬順本來就罪當死,大臣把他打死無罪。稍後我就到皇太后跟前請旨,將逆黨王振滅族。”
關鍵時刻,于謙這一次又起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大家的情緒慢慢冷靜下來。這時候于謙發現,他自己的袍袖已經被撕裂開來,好多人扯嘛,扯碎的,可見當時的場面多麼混亂。
國不可一日無君。群龍無首怎麼能行?太子年幼、敵軍迫近,大臣紛紛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當皇帝,讓他出來管事。這事兒我估計郕王肯定願意幹,皇帝嘛,但是你嘴上不能説,你得再三推辭。不過這時候謙讓不合時宜。因為這時候皇位多少有點燙屁股,因為責任太大了,比權力大。所以于謙就大聲勸道:我們這時候擁立你難道是為了私利嗎,為了個人打算嗎?都是為了國家嘛。郕王一見,好吧好吧,順水推舟,即位當了皇帝,就是明景帝,也就是明代宗。于謙當仁不讓就任“國防部長”,什麼啊?就是兵部尚書,提了半格,全面負責國防,
(3)于謙臨危受命,當時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國防,,就是怎樣保衛京師。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得有兵才行。怎麼辦呢?于謙的表現,完全像個稱職的總司令,運籌帷幄,調兵遣將。他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主要有三條應對措施。首先,請求郕王,也就是明景帝,你迅速發佈檄文,集合順天府、應天府、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直隸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各府運糧軍,立即奔赴京師勤王。各路勤王大軍相繼抵達,整頓兵器甲仗,劃分防區,準備迎敵。這是底線,得嚴防死守京師不能丟。
其次,京師九十里外的通州是糧倉所在,這個地方很難守住。于謙建議,百官俸祿駐軍口糧,可以命令他們自行前往支取,先提一年的,餘下的糧食就地賣掉了。草場的草料也任由部隊支取,先拉走,多餘的全部燒掉,一粒糧一棵草都不給瓦剌留,我餓死你們。
光消極防禦不行。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英宗雖然已經被俘虜了,但大同宣府居庸關等沿線戰略要點並沒丟失。于謙隨即推薦石亨晉陞為右都督,掌管五軍大營;推薦東莞河伯所大使羅通為兵部員外郎,守居庸關。這兩個人都很能打,此前石亨因為戰敗,打了敗仗貶了官,羅通也有戰功的,後因貪污淫亂受到彈劾,所以當了個很沒有名分官方的官,叫什麼,叫河伯所大使,那是個流外官,沒有品級,主要工作幹什麼,主要工作是收漁稅。關鍵時刻不拘一格嘛。另外,派韓青守紫荊關,升任大同副總兵;郭登已經在大同了,把他升為總兵,提高作戰積極性,給個官帽,讓他積極作戰。
經過這一系列的部署,京師人心逐漸安定下來。于謙是國防部長,又這麼善於調兵遣將,他是不是武官出身呢?是不是行伍出身,當然不是。在明代,兵部是完全的文官機構,這一點類似美國的國防部長。封建時代的軍隊,其實都不是國家的軍隊,都是皇帝的私兵。因而皇帝對掌兵的將軍不得不處處提防,從制度上限制他們,免得發生變亂。兵部有調兵權,但沒有統兵權。統兵是誰的責任?是五軍都督府的責任。他們可以統兵,但又無法調兵。你要想把一支部隊從這兒調到那兒,從哪兒調到這兒,不行,就這樣互相制衡。明代武將的地位也遠遠低於文官。兵部尚書是正二品,但即便是從一品的總兵,你到兵部辦理公務,對尚書還要行跪拜之禮,不能馬虎。
搜索更多 《講武堂》 《書生點兵》 的新聞
- 2014-02-15 11:27:00 《講武堂》 20140215 書生點兵③于謙
- 2014-02-08 10:18:00 《講武堂》 20140208 書生點兵②辛棄疾
- 2014-01-25 12:45:05 《講武堂》 20140125 書生點兵①范仲淹
- 2012-08-25 12:01:08 [講武堂]二炮 天安門前點兵 ③ 大國雄風(20120825)
- 2012-08-25 10:02:00 《講武堂》 20120825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③大國雄風
- 2012-08-18 10:02:00 《講武堂》 20120818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②閃亮登場
- 2012-08-11 10:02:00 《講武堂》 20120811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①震撼亮相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25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③大國雄風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18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②閃亮登場
- 2012-11-30 14:03:11 《講武堂》 20120811 二炮,天安門前點兵①震撼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