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戲曲頻道
|
專題首頁
|
越劇流派
|
越劇藝術
|
圖片欣賞
|
視頻欣賞
中國越劇藝術
越劇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八十年代中期起,越劇界陸續實行了體制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方式因各地、各劇團的情況而各有不同。有的採用明星領銜制,有的與國外合資,有的與企業聯營,有的實行股份制,有的建立工作室,總的原則是調動藝術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藝術生産力的進一步解放。體制改革帶來新的活力,適應了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要求。演出更注重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的契合,以精品意識、高質量演出擴大演出市場。
為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主管部門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尤為突出的是浙江1982年9月 舉辦的第一屆“小百花”會演,在此基礎上選拔組建的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以“求新、求精、求美”為目標,後來成為著名的品牌。“小百花”向各地、各劇種輻射,被稱為“小百花現象”。茅威濤、董柯娣、何英、何賽飛、方雪雯、顏佳、陳輝玲等都脫穎而出。紹興小百花的吳鳳花、陳飛、吳素英等也以文武兼長受到觀眾歡迎。其他一些地方也相繼建立了“小百花”越劇團。
“文革”以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革”中備受摧殘的越劇開始復蘇,並在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1977年1月起,一批橫遭迫害的著名演員重新登上舞臺。一大批被打入"冷宮"的優秀傳統劇目,陸續恢復上演。被撤銷和遭到嚴重破壞的院團陸續恢復或重建。1981年,14個省市恢復、重建的專業越劇團已達119個。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新劇目的創作是從男女合演的現代戲開始的……
更多>>>
越劇流派概述
越劇發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自全面藝術改革以來,不斷繁衍出眾多的藝術流派,它們猶如一朵朵絢麗奪目的奇葩,爭奇鬥艷,各具獨特的色和香,裝點著越苑的滿園春色,使人們為之傾倒,為之陶醉,人們喜愛越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越劇擁有一批獨樹一幟的流派、專業和業餘的演出經常有流派演唱會,觀眾中有許多人是某派迷,對某一流派格外喜愛,直到入迷的程度,這説明流派具有不同尋常的藝術魅力,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流派是一個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流派的繁盛是劇種成熟和興旺的標記。流派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豐厚的積累,包括對名師的承傳、紮實的基本功、廣博的吸收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二是獨創的風格,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愛好、經常演出的劇目和角色,對傳統的規範有所突破,創造出一種不同的、獨特的風格;三是廣為流傳、流行,需要觀眾的認同,需要一批追隨者的學習、仿傚。流有流動的含義,包括在廣闊的空間中流行和長時間的流傳,派則是個群體的概念,有一群人學習、傳承才能成派。
越劇流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