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流派藝術概述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30日 13:37
越劇發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自全面藝術改革以來,不斷繁衍出眾多的藝術流派,它們猶如一朵朵絢麗奪目的奇葩,爭奇鬥艷,各具獨特的色和香,裝點著越苑的滿園春色,使人們為之傾倒,為之陶醉,人們喜愛越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越劇擁有一批獨樹一幟的流派、專業和業餘的演出經常有流派演唱會,觀眾中有許多人是某派迷,對某一流派格外喜愛,直到入迷的程度,這説明流派具有不同尋常的藝術魅力,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流派是一個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流派的繁盛是劇種成熟和興旺的標記。流派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豐厚的積累,包括對名師的承傳、紮實的基本功、廣博的吸收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二是獨創的風格,在繼承、借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愛好、經常演出的劇目和角色,對傳統的規範有所突破,創造出一種不同的、獨特的風格;三是廣為流傳、流行,需要觀眾的認同,需要一批追隨者的學習、仿傚。流有流動的含義,包括在廣闊的空間中流行和長時間的流傳,派則是個群體的概念,有一群人學習、傳承才能成派。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越劇的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在演唱方法上則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
越劇流派的魅力在於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性,由於各藝術家的師承、條件、特長、情趣不同,即使同一個行當,演同一個劇目中的同一個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藝術家也各有獨創,使藝術形象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藝術處理各有特色。
袁雪芬與傅全香在同一天進同一個科班,向同一個師傅學戲,都是旦角,但兩人的嗓音不同,戲路不同。袁雪芬主要演青衣、閨門旦,傅全香主要是花旦。承傳的來源不同,袁雪芬主要是受王杏花的影響,傅全香主要是受施銀花的影響,以後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她們在《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塑造的祝英臺形象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色。袁派注重追求內在的美和性格的純真,寓熱情于含蓄之中,傅派則比較明朗活潑,表達感情的方式,尤其是唱腔有較大的起伏跌宕。
尹桂芳和徐玉蘭都演出《紅樓夢》,都在戲中飾演賈寶玉。以《寶玉哭靈》這段唱為例,尹派深沉雋永,旋律多在中音區迂迴。如泣如訴,有時旋律驟然上跳,如異峰突起,使人有九轉回腸之感。徐派則高亢響亮,猶如滿腔悲憤之情噴涌而出,唱腔旋律起伏很大,唱法上柔中寓剛,悲中含憤,吐字發聲別具一格。正是由於兩種流派各有獨創性,藝術形象才各有生命。
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的流動、不斷的發展,這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每個流派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劇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個真正的藝術家都不會滿足於一時的成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認而放棄藝術上的新的追求。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頭、梁祝哭靈、一縷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後在《相思樹》、《西廂記》、《雙烈記》、《祥林嫂》中則有新的創造;二是流派在發展中,會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呂派、金派、張派都是從袁派中衍化出來的,它們又各具特點,這樣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