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中國越劇藝術新時期越劇的發展(一)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9日 13:18)


  “文革”以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革”中備受摧殘的越劇開始復蘇,並在新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1977年1月起,一批橫遭迫害的著名演員重新登上舞臺。一大批被打入"冷宮"的優秀傳統劇目,陸續恢復上演。被撤銷和遭到嚴重破壞的院團陸續恢復或重建。1981年,14個省市恢復、重建的專業越劇團已達119個。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新劇目的創作是從男女合演的現代戲開始的,1977年、1978年、1981年,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的越劇院團相繼創作演出了表現毛澤東和楊開慧烈士革命事跡的《忠魂曲》,表現周恩來豐功偉績的《報童之歌》、《三月春潮》,表現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後風雲變幻的《刑場上的婚禮》、《魯迅在廣州》,表現張志新烈士事跡的《強者之歌》,塑造的舞臺形象有重大突破。


  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展開和撥亂反正的深入,被打入冷宮十幾年的傳統戲和歷史劇也陸續恢復演出。女子越劇中的老藝術家積極復演優秀保留劇目,排演新的劇目,進行藝術總結,無私地指導青年一代。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員如陸錦花、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采風、畢春芳等,藝術上繼續提高,風格更加鮮明,形成各自的流派。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