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中國越劇藝術新時期越劇的發展(二)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19日 13:26)


  為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主管部門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尤為突出的是浙江1982年9月 舉辦的第一屆“小百花”會演,在此基礎上選拔組建的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以“求新、求精、求美”為目標,後來成為著名的品牌。“小百花”向各地、各劇種輻射,被稱為“小百花現象”。茅威濤、董柯娣、何英、何賽飛、方雪雯、顏佳、陳輝玲等都脫穎而出。紹興小百花的吳鳳花、陳飛、吳素英等也以文武兼長受到觀眾歡迎。其他一些地方也相繼建立了“小百花”越劇團。上海通過學館、戲曲學校以及人才引進,培養了趙志剛、錢惠麗、單仰萍、王志萍、陳穎、方亞芬、肖雅、韓婷婷、金靜等優秀青年演員。多次青年演員會演以及各種廣播、電視大賽等活動,為他們擴大影響創造了條件。越劇舞臺在新的時期實現了世紀交替,重新展現出青春活力。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越劇在藝術創作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藝術思想更加解放,藝術觀念更加開放。表現在創作演出上,題材、風格更加多樣化,二度創作更致力於吸收現代藝術的成果,進行大膽的探索,浙江的楊小青、上海的胡越等導演追求在更高層次上把戲曲美學規範與現代藝術觀念結合起來,賦予舞臺更豐富的表現力和更多的魅力。

  越劇進入新時期後優秀劇目層出不窮,《五女拜壽》、《漢宮怨》、《天之驕女》、《漢文皇后》、《陸游與唐琬》、《西廂記》《紅絲錯》等歷史題材劇,《巧鳳》、《金鳳與銀燕》、《舞臺姐妹》、《早春二月》等現代題材戲,根據莎士比亞作品改編的《第十二夜》、《王子復仇記》、《馬龍將軍》等,在藝術上都有較大的創新,越劇從復興走向了振興。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