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戲曲頻道 > 越劇藝術 > 正文

越劇流派藝術——范派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13日 15:46)


  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歲進“龍鳳舞臺”科班,先學花旦,後改學小生,由於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後,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勤學苦練,練就較為寬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她繼承了越劇前輩小生竺素娥的樸實的風格,並博採眾長,尤其是學習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的運腔特色和唱腔因素,融化于自己唱腔之中。她能自如地運用丹田之氣和頭腔共鳴相結合的發聲方法,中低音厚實,高音響亮有力,使唱腔凝重大方,富有陽剛之美。

  范派唱腔音域寬,旋律起伏大,長句多,擅長運用抒情性較強的[慢板]揭示各種人物的情感,曲調顯得華彩而有氣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過對唱句尾音的裝飾加花,或把伴奏的過門作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纏綿。如《梁祝樓臺會》中“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這句起腔的三個腔節,尾腔都通過音調的加花擴展,使起腔幅度寬廣,音調起伏回蕩。《梁祝十八相送》中“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回”這句的甩腔,音調由高而低,音量由輕而響,在“把家回”三字上,用越劇過門中同韻加花的手法,使唱腔連綿不斷,生動表現了梁山伯抑制不住的內心喜悅。這是典型的范派甩腔。


  1945年演出《梁祝哀史山伯臨終》時,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在傳統[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首創了越劇[弦下調],為越劇音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在唱腔中不通過過門,直接轉調的特殊藝術手法,是范派的又一特色。如五十年代范瑞娟演出《梁祝樓臺會》時,在“今生難娶你祝英臺”一句的末尾 “祝英臺” 三字,連續運用了幾個旋律有層次下行的小腔,音調哀傷低沉,緊接著在“滿懷激情無處訴”這句唱中,直接由[尺調腔]轉入[弦下腔],而且旋律激越上升,強烈表現出人物絕望的憤懣和以死相抗的決心。這種藝術技法和內容緊密結合的表現方式,是范派的獨創。


  范派[弦下調]旋律性強,曲調抒情悠長,作為[弦下腔]的首創者,范瑞娟不斷創新,拓展這一曲調功能。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和所處的環境,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弦下腔],創腔和演唱時採取不同的處理手法。如《單戀》中“霍姜妻永別了”這一段,音調悲淒,唱腔結構嚴謹而有層次,整個唱段中三次出現“霍姜啊”呼喚名字的唱,以不同的音樂處理細緻展現了人物感情的變化。[弦下腔]一般擅長表現低沉、哀怨的情緒,范瑞娟通過探索使其同樣能表達歡樂的情緒。如《寶蓮燈對月思家》這段[弦下腔],則吸收了[四工腔]明朗流暢的因素使其顯得明快而歡暢,且富有喜劇色彩,加上唱詞是長短句格式,在節奏上又作了多種變化,音樂節奏顯得更加活躍。在《孔雀東南飛》中“人去摟空空寂寂”一段,採用了由慢而快的安排,以[慢板]開始行腔深沉,情意切切,中段轉入[快中板],以鏗鏘有力的節奏和明快流暢的曲調,表達了人物盼望妻子的急切心情;最後採用了[一字板],節奏果斷堅定,表現了焦仲卿對母親無理威逼的反抗情緒。

  師承范派的演員很多,有丁賽君、胡少鵬、高愛娟、陳琦、邵文娟、筱一峰、史濟華、張志明、王少樓、方雪雯、章瑞虹、韓婷婷、成美華、陶雁、王柔桑、斯鈺林等。

責編:史冬蓮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