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2019年7月25日,武漢大學哈薩克斯坦留學生保爾接受記者採訪。(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溪攝)
“我們先來搞麼事?”7月25日,和記者剛一見面,保爾嘴裏竟冒出一句地道的武漢話。
保爾來自哈薩克斯坦,武漢大學國際關係專業博士生在讀,同時也是武大聯合學生會的主席。自2016年來到武漢讀書,他在這裡已經待了3年,不僅中文講得很溜,還學會了幾句常用的武漢話。
“這座城市熱情、自由、節奏快。”保爾説,他喜歡武漢的生活。
在武大感受中國歷史文化魅力
2015年,保爾本科畢業,對未來生活卻有些迷茫:工作還是繼續學習?做什麼工作?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但沒有答案。
保爾的父親是個生意人,去過很多地方,他建議保爾去中國看看。
聽了父親的話,保爾首先找到當地的孔子學院,一進門就看到墻上貼著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保爾問老師這句話的意思,老師告訴他這是《論語》裏的一句話,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了大哲理,這讓保爾印象十分深刻。他上了一節中文課後,就決定要來中國留學。
保爾的偶像是曾出任哈薩克斯坦總理的卡裏姆·馬西莫夫。馬西莫夫曾在武大法學院國際法專業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
保爾在學習了一年漢語後,跟隨榜樣馬西莫夫的腳步,來到武大攻讀碩士。
在這裡,他愈發感受到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除《論語》外,他還喜歡看孫子兵法、聽中文歌。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裏,80%的內容都是用中文發佈的。
成為武漢軍運會志願者
保爾在武漢有個“鐵哥們”,倆人相遇在他剛來武漢的第一天。
“武大太大了,我第一次來差點找不到路。”保爾回憶起初入武大的情景,因為不認識路、語言也不通,他找不到留學生宿舍,在校門口急得團團轉。
正焦急時,一名武大學生主動走過來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並一直領著他走到了留學生宿舍。
後來,這個及時向他伸出援手的同學,成為了他最好的朋友。而武漢給予他的熱情和溫暖,也在一點點影響他、改變著他。
今年4月,學校安排留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保爾和同學們去麻城一個小村莊給孩子們上英語課。上課時,他問那些八九歲孩子理想是什麼,他們有的説想上大學,有的説想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稚嫩的回答讓保爾深受觸動。家境良好的他,從小一直都認為這些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這裡的孩子們卻必須為此拼命努力。
回到學校,保爾就策劃組織一次募捐活動,號召大家捐出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以幫助一些貧困的人改善生活。
“這件事可能會影響我一生。”保爾説,將來要在慈善領域做更多的事、幫助更多的人。
今年10月,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在武漢舉行,保爾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志願者選拔,並成功入選。
他説,要通過自己的志願服務,讓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