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視點
中國足球青訓不該淪為假洋教練和不合規“洋青訓學院”的撈金狂歡派對。
新華社記者日前走訪多地發現,在有的城市,足球市場火爆後,不少英語培訓機構的外教跳槽去做了足球培訓。在很多中小城市,假洋教練現象更加突出,有青訓機構負責人稱,“2017年就曾經遇到過經紀人向我推薦,説是只要外國人的臉,辦假證就行。”
非但如此,近年來,涌入中國足球培訓市場的,還有許多以國外職業俱樂部、著名球星命名的青訓學院。有些所謂的“洋青訓學院”,其實是以掛牌、擦邊球方式存在。
“青訓強則國家隊強”,是足球領域亙古不變的道理。世界上的足球強國,也都很依賴成熟青訓體系帶來的強勁足球人才輸出。正因如此,抓青訓是2015年公佈的足球改革方案釋放出的重要信號。
洋教練大量涌現,正是青訓市場火起來的信號。由於中國本土優秀青訓教練資源的多年欠賬,這塊空白的確需要洋教練來填補。事實上,這也是中國足球對外開放、走向國際化的一部分。但引進洋教練,不等於“濫竽充數”。
一方面,因工作簽證對真洋教練的資質設置的門檻較高,導致真洋教練進不來;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下,有些培訓機構“另辟蹊徑”,為了利益大開方便之門,只要“長著老外臉”,哪怕你是賣重慶小面的業餘選手,也被追捧。
而有些資質存疑的青訓學院“趁火打劫”,“挂羊頭賣狗肉”,雖然打著國外職業俱樂部、著名球星命名的名號,但在師資、理念等方面都與真正的國外職業俱樂部沒有聯絡。這無異於將孩子和家長當韭菜割。
種種熱鬧背後,泥沙俱下的假洋教氾濫對中國青年足球的負面影響,值得有關部門的重視。有些以次充好的假洋教練現象,已有欺詐之嫌,工商部門該監管介入的不應含糊。雖然這塊或許是新“業務”,但隨著足球培訓市場的興起,這方面的監管意識必須適時跟上。相較于家長個人,監管部門也更有能力去減少這其中的信息不對稱。
據中國足協官方統計,截至2019年5月,全國各類社會足球青訓機構從2015年的1983家增加到6951家,四年間增長了4968家。任何行業在爆髮式增長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無序”,但青訓若更多成了假洋教練和不合規洋青訓學院的撈金狂歡,那也是對“實實在在抓青訓”這一改革路徑的偏離。
所以,面對當前的青訓市場亂象,一要加速推進本土青訓教練的培養,二要在洋教引進和信息篩查上,解決機制關卡和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同時,儘早建立必要的行業規範和標準,讓假洋教、假培訓機構少些渾水摸魚的空間。
置於改革的視角來看待當下的青訓市場亂象,不乏隱喻意味:足球改革給青訓市場釋放了很大的空間,這是進步,但這不意味著推向市場後“一放即靈”,新的問題難免出現。如何在新的場景中,確立新的合理管理方式,避免“假洋教練”充斥之類的亂象,是足球改革在推進中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任然(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