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除了熱血和熱愛,更有深度與溫度。體育廣角鏡,記錄普通人身邊的體育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梅州12月24日電 題:中國足球之鄉,來了一群外國教練
作者 王思碩
“不要停球,接球之後直接出腳!”
繞過梅州市體校門前“中國球王”李惠堂的雕像抬眼望去,幾個皮膚白皙、眉目深邃的外國人正站在足球場中央,頻頻對小隊員們下達指令。一旁的翻譯吼聲穿透力極強,直接傳入遠處記者耳中。
正在場地上指導訓練的,是由6名葡萄牙籍教練組成的兩支外教團隊。在梅州已經度過八個月執教生活的他們,當初為何遠渡重洋而來?在這塊中國足球聖地,他們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外來和尚”,又能否念好中國足球這本“難念的經”……
期待
“這段嶄新旅程一定不會索然無味”
在中國足球版圖中,梅州是個特別的地方。不止因為這裡盤踞著三支職業球隊,更與“中國足球之鄉”的美譽緊密相連。曾幾何時,“北大連,南梅縣”的説法在足球圈無人不曉。被冠以“亞洲球王”頭銜的中國傳奇名宿李惠堂,便成長於此地。
足球是這座城市的驕傲和象徵。大到剛剛建成的“天使之翼”體育場,小到街頭巷尾的球型燈罩、店舖招牌,目力所及,滿是足球元素。而在市體育局旁邊的體育學校,更以足球生為主——男女各分四級梯隊,共有200多名小球員。
雖然梅州足球氛圍濃厚,但梅州市體校校長卜義文的眼中,仍流露出一絲焦慮。
他告訴記者,儘管“中國足球之鄉”名聲在外,可當地專業足球教練人手短缺的問題還是無法得到解決:“體校裏的國內教練員,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狀。”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現狀,當地打起了“外來和尚”的主意。
如今這所體校裏的兩支外教團隊,是通過市體育局領導聯絡葡萄牙仲介機構認識的。一來二去,雙方沒用多久便達成合作意向。“這6名外教都是歐足聯評定的B級、C級教練員,職業態度非常值得敬佩,對球員們在每一次訓練中的表現嚴格把關,”卜義文説。
這份嚴格眼見為實。場上,一名進攻組隊員傳中失誤,埃爾德立刻叫停訓練,將出現失誤的隊員叫到跟前,反復演示動作細節。訓練結束之後埃爾德平靜地説,這群球員的基本功還不紮實,但自己並不心急——因為“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在他眼中,梅州是一座值得尊重的城市。“當我被告知即將來到‘中國足球之鄉’執教,便開始在網上檢索關於這座城市的相關信息。那些美麗的圖片、城市背後的歷史、這裡的方言,和人們對於足球的熱情……一切都告訴我,這段嶄新的旅程一定不會索然無味。”
在梅州生活了八個月後,埃爾德開始理解這座城市對於足球的熱愛有多麼深刻。“每一位小球員都對勝利充滿渴望,身為教練,我為他們驕傲,也被這座美麗的城市深深打動了,”埃爾德説。“‘中國足球之鄉’這個名字,很適合這裡的人們。”
夢想
“最好的球員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相比初來乍到的埃爾德,馬可曾在安徽銅陵有過一年執教經歷,這讓他更加適應梅州新生活。打開手機,馬可的相冊中還存著平日裏拍攝的一張張美食照片。“我喜歡這裡的飲食,經常與教練團隊結伴去吃客家菜與火鍋。”説話間,笑容挂在馬可臉上。
新學期剛開始不久,正當兩組外教團隊與梯隊隊員還在彼此熟悉的當口,在中國人生活中頗為重要的中秋節來了,這是葡萄牙教練們融入當地的好機會。節日當天,體育局和校方邀請幾個人一起參加聚會,還給他們一人送了兩盒月餅。
對埃爾德和馬可來説,月餅不是他們習慣的味道,但內心卻著實被感動了一把。“説實話,我們不太愛吃月餅,但我們知道中國人對中秋節看得很重,一般都要與家人相伴。能參與其中,我們覺得非常新鮮,也很受觸動,”馬可回憶道。
入鄉隨俗的馬可,也表達了自己對訓練的態度,他認為足球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需要耐心等待過程帶來的結果:“我們初來乍到剛剛對學校的訓練狀況有了初步了解,而要把我們自己的歐洲足球理念灌輸給孩子們,還需要一個過程。”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是一句在過去數十年間廣為流傳的口號。足球運動在地方開展情況如何,與青少年足球教育緊密相關。馬克、埃爾德和他們手下的助理教練、守門員教練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梅州足球耕耘土壤的。
“我想為這裡的孩子們留下點什麼。我對這份工作充滿熱情,充滿期待,也希望孩子們能和我一樣,在踢球的過程中體悟到知識、理解、激情、求勝欲。”埃爾德説。“我希望每當人們談起梅州的時候,都會想起這裡是‘中國足球之鄉’,中國最好的球員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
理念
“必須懂得尊重中國的文化與環境”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外教開展工作製造了一定的困難,但兩位主教練的想法卻出奇一致,他們已經做好在中國“打持久戰”的準備。校方與兩支教練團隊的合作,也將會延續到新省運週期結束,也就是2022年底,四年時間,足夠他們在專注工作之餘,體驗梅州的生活了。
自稱“不是一個安靜的教練”的埃爾德,為了新工作拖家帶口來到這裡。有時候,他上訓練課,一雙兒女就站在場邊玩耍。“我的兒子貢薩洛在作新小學上二年級,女兒嘉妮也在那裏上一年級。家人對梅州的新生活非常滿意,我也希望能在這裡定居,為這裡踢球的孩子們多做點實事,”埃爾德説道。
埃爾德曾經在葡萄牙踢過職業聯賽,但受困傷病,球員生涯早早終結。不過,他有接近15年的歐洲執教經歷,目前還在英國擁有一所足球學校。此外,他還在英超俱樂部水晶宮隊擔任過教練、球探,參與青訓期間也為一些豪門球隊輸送過不少梯隊球員,可謂“戰功纍纍”。
在見多識廣的埃爾德眼裏,“現在這群小球員還處在初級水準”,但他也並不感到失望或焦慮。“中西方足球文化差異很大,我能在技術上幫助他們提高,但他們的注意力,卻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集中到足球上來,建立興趣,培養習慣,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的。”
有些外教來到中國,迫切希望將手下球員從方方面面都能朝著歐式風格靠攏。在他看來,實際操作中“必須懂得尊重中國的文化與環境”。埃爾德舉例解釋道:“在英國,足球就是小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會用很長時間來踢足球、看比賽,但中國孩子往往十一點就進入夢鄉了。”
埃爾德提倡的執教理念,似乎正是國內青訓在聘請外教時應該借鑒的。文化差異不容忽視,教練與球員暫且擱置難題,優先在球員們的技術環節上查漏補缺。日積月累,蛻變便會不經意間在孩子們身上發生,而成長,本就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