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足協在對“兩傢俱樂部疑似就引進外援抬價”做了問詢調查後,有關歐洲一線當紅射手奧巴梅揚高價轉會的傳聞和紛爭暫時告一段落,但其中的信號應該成為中超老闆們的警示——在我們本土球員核心競爭力遠低於日韓聯賽本土球員的現狀下,中國足球現階段更需要著眼長遠的青訓投入和發展,而不再是“超標引援”下追求短期成績的非理性競賽。
中國足協已經重申,將在2018年繼續實行引援調節費制度。這項制度在2017年夏季轉會出臺時已明確了引援合理區間,儘管標準目前仍存爭議,比如:內外援價格的“天花板”是否與聯賽現況匹配、是否得到了所有俱樂部的認同?是否能夠真正落實而不會成為包括“陰陽合同”在內的規避手段下的犧牲品?具體手段和措施可以在實踐中完善,但制度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就是為了限制俱樂部追求短期成績的高價引援,避免因惡性競爭導致“哄抬”價格,促進轉會市場和聯賽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確保俱樂部有足夠資金用於青訓建設。
根據這一標準,已經在轉會費投入上成為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中超聯賽,應該重新審視引援的定位——是該繼續引進遠高於中超聯賽水準的世界頂級天價球星、或是價不符實的過氣球星?還是應該選擇能夠與本土球員相得益彰的高性價比外援?
以引進某阿根廷球星一個賽季的效果看,近期在外媒陸續報道後,對於中超品牌價值提升並無太多益處。不過,從過去幾個賽季來看,一批世界級球星和外教的加盟,滿足了球迷就近看大牌的便利,提高了聯賽在海外的傳播力,也吸引著更多仍處於當打之年的一線外援願意到中超踢球。從這個角度看,中超俱樂部投資者投入的重金,確實為職業聯賽從低谷走向繁榮做出過很大貢獻。
但這樣的投資並不具有可持續性,聯賽不能長期依靠“輸血”。而且,如果從觀賞性和實打實的技戰術水準看,某些場次反映出的全隊磨合不夠、前後場完全“割裂”的怪現象,並不能提高中超聯賽的核心競爭力。就連國足主教練裏皮也感嘆,他在國家隊最需要的球員,往往在聯賽中的位置都被外援擠佔。由此可見,中超的引援定位,或者已經到了需要統一共識、進行調整的“拐點”,力爭實現本土球員實力與聯賽品質的同步提升。
當大部分時間裏都用全日本球員出戰的鹿島鹿角能在世俱杯決賽上刺穿“銀河戰艦”,當並沒有引進博阿斯、奧斯卡和胡爾克這般大牌外教外援的浦和紅鑽二度問鼎亞冠冠軍,當動輒身價接近或過億元的中國球員根本無法立足五大聯賽、相反身價不及他們的日韓球員卻不斷走向歐洲時,我們是否還要把精力耗費在堪稱鬧劇的“引援抬價”中?
誠然,職業聯賽是開放的國際市場。而對比來看,即便英超、西甲等頂級聯賽也在不斷“燒錢”引援,但他們的俱樂部大都經過了百年發展和積累,有著統一標準的健全梯隊和足球學校,有著聯賽體系足夠夯實下的人才“金字塔”,而本土球員的技戰術水準也已經到了世界前列。而反觀我們的職業聯賽,並不具備一直“燒錢”下去的資本。長遠來看,只有當青訓體系足夠健全,俱樂部實現了自負盈虧,並能持續不斷地生産後備人才時,當職業聯賽告別了“企業聯賽”的偽職業現象,當中國足球能夠實現校園、培訓機構、城市的層級聯賽、俱樂部和國家隊之間的培養模式和資源整合互補以及通暢的人才上升通道時,或者就不需要再制定引援調節費。但現階段,中國足球更需要回歸理性,回到總體方案裏“有效防止球員身價虛高、無序競爭等問題”的發展脈絡中。
雖然2018年初,奧巴梅揚與中超的“緋聞”成為笑談,但希望在這個寒冬,中國足球能夠戳破非理性競價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