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近年來,體育産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産業鏈條上各環節的産出都在增加,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均有大幅提升。
取消賽事審批、激活版權市場,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出臺,吸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體育領域。體育産業的潛力無疑是巨大的,要獲得更好的發展,既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也需要體育産業從業者精耕細作。
當地時間2月12日,中國一家體育用品品牌在美國紐約時裝周上亮相。從夾克衛衣到新品球鞋,運動風格中融入時裝設計理念,漢字元素配上鮮艷的色調,給人耳目一新的觀感。
這是此品牌連續第二年登上國際服裝展臺,近年來本土體育用品在世界舞臺的形象越發凸顯。過去4年多來,在《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的引領下,體育産業迸發更大活力,發展速度、發展質量均有大幅提升。
品牌升級,製造業轉型提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體育品牌走向國際市場主要靠的是價格優勢,現在中國産品的品牌價值開始顯現。一雙中國品牌籃球鞋在美國的售價接近160美元,與國際大品牌主流鞋款售價不相上下,舊金山的鞋店甚至出現了顧客排隊搶購的場面。
近些年,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成為熱點,在體育産業領域,科技驅動型的創業公司也在不斷涌現。依靠軟體搜索附近的健身俱樂部、跑步機模擬出各種跑步場景、健身數據累積可以獲得相應獎勵……科技應用為人們健身提供便利,各種功能先進、設計美觀的健身器材進入普通家庭。
體育産業強化服務意識,體育企業通過轉型升級獲得新的發展空間。河北張家口崇禮雪場張燈結綵、年味十足,成為春節長假休閒旅遊的熱門之選;以北京五棵松籃球館為中心的籃球公園與周邊餐飲、購物、社區形成有機整體,生動詮釋了“體育+”的內涵;山東青島市城陽區將廢舊廠房改造,吸引體育健身俱樂部創業者……
最新公佈的體育産業統計數據顯示,在當前的體育産業結構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産品製造,體育用品及相關産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仍是體育産業的主力,兩種業態在體育産業總産出佔比分別達到61.4%和19.5%。
“可以看出,體育産業正逐步進入實業端,體育産業鏈條上各環節的産出都在增加。”清華大學體育産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説。
激活市場,“資源”轉化為“産品”
《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發佈,得到産業內外積極響應。取消賽事審批、激活版權市場,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出臺,吸引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體育領域,中國體育産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在2017年開始的商務週期中取得突破,連續兩個賽季收入創新高,在新媒體版權銷售方面也突破1億元,“2018年媒體版權收入佔比接近CBA公司總收入的一半。”中籃聯(北京)體育有限公司商務總經理蔣健介紹説。
如何看待體育賽事資源,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産業研究基地副主任何文義比喻説,賽事資源好比“麵粉”,要先做成“麵包”,才有顧客來購買,“目前中國體育産業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把資源做成産品。”
在首次獲得2019年阿聯酋亞洲盃的獨家新媒體版權之後,一家體育文化傳媒公司向前方派遣了20多人的報道團隊,整個亞洲盃直播共投入人力200余人,直播了所有51場比賽,其中中國隊與泰國隊的1/8決賽成為亞洲盃單場觀看人次最高的場次,超過2800萬人次。“因為是國家隊的比賽,我們把這個項目定位為最高級別,精心製作,全方位展現,得到中國足協和球迷的認可。”這家公司的常務副總裁曾鋼介紹。
精細運營,發展競賽表演産業
在賽事欣賞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人們更願意親身參與體育,運動健身已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以馬拉松為例,近幾年的賽事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全國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1500余場,參賽人次超過580萬。
高漲的數字背後,是潛力巨大的市場。賽事是龍頭,它不僅是體育産品的“供給者”,而且在體育産業中發揮著牽引作用。到2025年體育競賽表演産業總規模達到2萬億元、大力發展職業賽事、培育自有品牌賽事……2018年年底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産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發展目標。
在協會實體化、管辦分離改革之後,CBA增加比賽場次、延長賽季賽期、一週六賽等新舉措,豐富了CBA的商業價值;中超聯賽實行“球隊名稱中性化”改革,“當去掉冠名權益之後,投資人就要在經營球隊、提高比賽質量上下功夫。”一家體育諮詢公司的總裁張慶説。
據測算,中國網球公開賽(中網)自2004年創辦以來已經走過14年,帶動餐飲、旅遊、時尚、傳媒等多項産業融合發展,拉動北京城市綜合經濟的價值超過億元。但誰又能想到中網從2012年才開始盈利?王雪莉認為,自主品牌賽事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沒有運營團隊的精耕細作,很難打造出好的體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