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少年易老學難成
劍 揮
對於足協的新規定,首先我要表明我的態度,舉雙手贊成。
原因很簡單,中國足球已積重難返,沉疴需用猛藥。為了能夠昂起頭再出發,中國足協必須拿出一些非常規的舉措,方能讓人看到希望。哪怕有些措施在日後被證實是走了彎路,但在沒有找到更合適的方法前,我們依然要堅持。因為,中國足球在谷底徘徊得太久了。
但我要指出的是,這次足協新規推出的時間可能不太合適,顯得過於匆忙。稍微資深點的球迷都知道,其實俱樂部基本都有提前半年到一年的工作預案,因此歐洲職業聯賽一旦有大的政策變動都會提前至少一個賽季宣佈,讓各俱樂部有個緩衝期。
反觀,這一次中超新規的推出,在2017賽季即將到來之際,突然限制外援和強推U23新人,令各俱樂部手足無措。足協新規,恰似霸王條款。因為,這一次的新規出臺過程,根本沒有徵求俱樂部的意見,開會時領導一宣佈,大家去執行,不容商量。
如此決策,顯得簡單粗暴。對中超聯賽投資人而言,這不僅是炒掉一兩個外援的事兒,而是面對聯賽的大政方針,他們沒有主導權,也沒有話語權,甚至連建議權也被忽視了。在事關職業聯賽和俱樂部發展的關鍵決策時,他們完全被無視,這肯定會打擊他們的投資熱情,以及建設百年俱樂部的雄心,或許,這才是致命的。
百年樹人,沒有建設百年俱樂部的長遠計劃,自然只能謀眼前利益,那麼俱樂部投資人肯定不願意去搞青訓。再説,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兒,國人向來不愛幹。如此,青訓依然是個難題。
回望過去,中國足協也曾推出了U21球員必須出場的規定,但並沒有起到作用也很快被放棄。要知道,中國足球問題的核心,並不是年輕球員出場時間多少的問題,也不是外援人數多少的問題,而是青訓質量太差的問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尤其是1990年至2000年這十年,由於足壇大環境和國家隊成績的影響,成為中國足壇一段非常特殊的斷檔期,人才幾盡枯竭,甚至有的年齡段全國可供選材的範圍不足百人。如此困境下,中國男足想要騰飛無異於癡人説夢。
退一步説,其實中國足球並不缺少有天賦的年輕人,就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杯賽上,一名從未在職業聯賽上過場的1995年出生的小將王靖斌,幫助中國隊打破了長達552分鐘的“進球荒”。而助攻的球員鄧涵文,同樣是一名1995年出生的小將。這或許説明,中國的年輕球員其實並不缺少天賦和努力,他們缺少的是機會和舞臺,如果外界能像裏皮一樣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也是可以踢出來的。畢竟,雛鷹展翅需磨礪。
歸根結底,青訓問題才是中國足協應該腳踏實地去解決的頑疾。青訓乏力,中國足球即便弄來了梅西也還是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