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一舟:千億治污難的“難點”在治理之外

 

CCTV.com  2009年11月11日 13: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中國“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來自世界湖泊大會上的一組組數據更加令人揪心:過去50年,我國的內陸湖泊已經減少了1000多個;過去30年,我國被污染的湖泊面積已達1.4萬平方公里……(《人民日報》11月11日)

    投入千億元鉅資治理污染,仍然成效甚微,這樣的結果當然令人失望和沉重。國家審計署調查發現,5億多元的水污染防治資金被挪作他用、虛報多領,36億多元的污水處理費及排污費被少徵、挪用和截留。也有專家表示,在我國,涉水、管水的部門多,有水利、環保、漁業、林業、航運等等,表面上看集中了眾多部門的力量,實現了治水事權的覆蓋,實際上卻不能達到“團結治水”的目的。

    從表面上看,投入巨大但收效不大,不外乎就是上述兩個因素:一是治污資金沒有百分百用到治污上,二是治理體制和權力的運行效率很低。但仔細想一想,九龍治水難,“一條龍治水”就容易了?恐怕未必。要依我説,千億治污難的真正“難點”其實在治理之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坦言,光注重水域治理,沒有進行系統的流域管理,實現“水陸聯動”,就難以擺脫“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王浩院士的話令人尷尬,但卻是一針見血。

    回到現實來看,在高歌猛進的經濟大潮下,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産業打著促進經濟發展的大旗,多幹快上,無序擴張,産能越來越過剩,對環境的戕害也越來越嚴重。譬如焦化行業,在前些年焦炭市場的火爆刺激下,大大小小的焦化廠幾乎是蜂擁出現,大肆佔用耕地和污染水源。高耗能産業污染環境,佔用耕地,消耗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這些産業性的弊端,不要説專家學者,就是普通百姓也心知肚明。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GDP高於一切,為了經濟指標和眼前利益,為了政績形象,默認甚至是支持鼓勵此類項目的上馬。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下,這種“風潮”有所減緩,但借著擴大內需的東風,目前此風又有抬頭的跡象。

    再舉一例。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繁榮,太湖水質“連降三級”:從上世紀80年代的Ⅱ類水為主下降至Ⅴ類、劣Ⅴ類。遍佈太湖周邊的上萬家紡織印染、化工製造、食品加工等企業,在為地方GDP增長作貢獻時,污染物也在急劇積累。

    由是觀之,如果落後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被淘汰掉,灰色的政績觀仍舊主導著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水污染治理就是一個難解的謎題。治理的腳步永遠也攆不上污染的速度,再投入910億元也無濟於事。從這個角度看,中央提出“科學發展”的理念也正是基於此。

  相關鏈結:

責編:王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