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復興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宋桂芳:值得玩味的“最多就是一校友”

 

CCTV.com  2009年11月02日 07: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揚子晚報  

  看多了某些高校宿舍貧富分區、校慶點鈔機一字排開等瞠目行徑,11月1日一則新聞還是讓我如鯁在喉:西華師範大學研究生跳樓事件發生後,校方就此事回應稱,事件中死亡男子與校方關係“最多就是一個校友”,校方對其死亡沒有責任(11月1日《華西都市報》)。

  “最多就是一個校友”,這話大抵想表達的意思是死者與學校關係不大,就算硬要攀親,也只是校友關係,説得不好聽一點,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誰誰碰巧跑到學校來跳了樓,管他作甚——常理常情來説,即便校方不能如死者親人般表現出悲痛欲絕,但起碼可以這樣表述:死者的確是我們的校友,我們雖然無責但深表惋惜。

  遺憾的是,校方説了句毫無人情的大實話。如果仔細推敲一下,“校友”這個説法在此處是中性的、甚至略帶貶義的,是不值一提的一種社會關係。但是,如果時空倒換,主角易人,“校友”一詞恐怕意義迅即就要變臉了:2006年5月3日《天府早報》報道了西華師大建校60週年慶典,其中提及“省內部分高校如成都理工大學、綿陽師院、樂山師院、內江師院、西昌學院的主要領導都是西華師大校友”——在這裡,“校友”一詞是褒義的,甚至不是中性的,是需要鑼鼓喧天、禮炮齊鳴的,“校友們”的生老病死都是校方深情關注的。這不是“最多就一校友”的命題,而是“至少還是一個校友”,往上還能生發出更多“情深深雨濛濛”的關係。

  這就是我們眼下不少高校奉行的“校友邏輯”,遊走在激情與冷血的兩端,路徑叫做勢利。他們可以把各路明星“轉折親”一樣列為校友,卻恥于承認曾給其貢獻過光熱的無名卒。著名學者張汝倫曾感嘆:“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舞廳,大學一概不缺,惟獨缺乏自己的理念”。這話説重了,也看重了,眼下的某些高校,缺的不止是高蹈的教育理念,而是起碼的公民品格與底線的人文情懷。高校總在埋怨,現在的學生對學校缺乏感情,但從來沒有人自己反問,母校對她的學生像不像一位“母親”——能力、素養、品質、情懷。少數高校趨炎附勢、趨利避害的嘴臉,哪還像一個“在明明德”的大學,還不如誠信的市儈小販。

  錢學森走了,但他屢問的那個問題越發清晰——“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問題看似很宏大,卻恰由無數細節構成:比如,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學校怎麼對待他的學生?教育是賺錢還是賺未來?

  相關鏈結:

 

責編:任釗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