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舌尖2》至今已播出大半。這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各式談論不絕於耳,有讚譽有爭議,有褒獎有質疑。有網友説,“能否讓我們的攻擊變得現實一點,不要在一邊一面倒的失望著,一邊仍舊放心不下的看著、饞著……”其實,對於美食,對於紀錄片,對於故事以及所帶來的思考,又何嘗不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整部片子經過精耕細作,每週五晚上的50分鐘裏,總有能擊中你小心臟的剎那,正所謂“人生何處不相逢”,就像剛剛播過的第五集《相逢》,慢條斯理,如烹小鮮,歷史記憶的緩衝當中,演繹了人生百味間的別樣“相逢”。
首先是味覺的相逢,其實是食材的相逢。只因初相識之日,是感官的化學作用在作祟,讓味覺的美感往往先建立在視覺的基礎上。第一眼看著喜愛,看著饑饞,然後才有品嘗的衝動,這是個由入眼、動口、再動心,終至回味的過程,否則,每一個吃貨又怎能將“吃”視為人生一大樂事!在《相逢》中,一開篇提到的跨越2000公里的“江南冬筍”邂逅“塞北口蘑”,千山萬水後的初次相見,豐腴滑潤的口蘑,口感爽脆的筍片,在清亮的口蘑原湯浸潤下,使這出“燴南北”成為300多年曆史的中國北方名菜。
“燴南北”之“口蘑”
視線轉至西南,“花椒和辣椒的香艷相逢,不僅是味蕾和神經之間電光火石般的碰撞,也是亞洲和美洲之間的越洋聚首。”精闢的解説下,我們看到重慶第一美食“火鍋”中兩位主角的相遇,成為重慶人發自肺腑堅定不移的摯愛。然而,這種食材的絕妙配搭背後,都更要歸功於人的創造和發揮。“燴南北”的白蘑需要開水發漲至兩三個小時,放入清水後反復攪打,換三四次水,打千次以上,才能將泥沙盡除;而“重慶火鍋”裏,精心處理過表面薄膜的黃喉,取自牛的第3隻胃的葉瓣部分的毛肚,還要加上鴨腸、胗花、耗兒魚、午餐肉等平民食材的匯聚,才能最終化腐朽為神奇,長年經久不衰。也許這就是《舌尖2》中一直強調的人與食物最本能的一層生存關係。若要再深一層,就宛如另一種“相逢”……
“重慶火鍋”之“辣椒”
最後是鄉情的相逢。儘管有人説,深圳是一個沒有鄉愁的城市,但這座新城也有著古老的原住民。一道盆菜,是由多種食物分開烹飪後再匯聚一盆而成,層次分明,味道相互滲透。每張桌上雖然只擺了一盆菜,但卻是食物和人心為團圓而凝聚的時刻,滿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宗親理念。十萬上海知青之一的董翠華,把新疆視為自己一生發光、成長的地方。五味俱全的大盤雞,在不斷變化融合中,不僅承載著香料和食材的相逢,還見證了各族群的智慧在美食上的碰撞,更滿足著不同籍貫勞動者的味覺需求。當董翠華回到上海,近鄉情怯,知青的聚會少不了大盤雞,然而此時,近鄉情怯,美食僅僅是藉口,是由頭,更多的則是他們那一代人同甘共苦的味覺記憶。一盤大盤雞,連接起留下他們足跡的兩個故鄉。
董翠華一家相逢
生活在浙東沿海的一個漁港中的退休船老大張士忠,歷史原因致使他與台灣親友兩地隔離,天各一方60多年。老人一生的心願就是與親友重逢,然而待這個心願完成時,張士忠已年逾古稀。為了這次彌足珍貴的相逢,老人很早就開始精心準備著來自漁山島的特産,淡菜、海蜒……這些特産是張士忠值得驕傲的美食,否則又怎會在這麼重要的重逢之日親手準備並親自奉送給親友!如果沒有《舌尖2》,我們無法看到這些美食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你偶然間吃到“淡菜”,你也許會想起這普普通通的“淡菜”曾續寫了遠隔半個世紀的鄉情。
張士忠親友相逢
願天下所有美好的相遇,皆有重逢之時。《相逢》不是終點,5月23日本週五,CCTV-1 21:00,CCTV-9 22:00,《秘境》準時與你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