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登錄|註冊

評論:“舌尖2”讓人流眼淚是一種成功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24日 | 來源:瀋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雖然不知道導演的構思和用意,但筆者認為,“舌尖2”與“舌尖1”各有特色,避免了雷同,這樣的變化是可以接受的。尤其“舌尖2”有人物,有故事。筆者認為,如果説“舌尖1”是視覺、色覺、味覺等物理上美食衝擊的話,那麼“舌尖2”則把精神上、人性層面的東西融入了美食,帶有精神衝擊,對純物理上的美食進行了一定的升化。

“舌尖”上的報道,的確要注重美食的“含金量”,不能“跑題”,但筆者認為,太過氾濫的美食,難免太膩了。如果只説美食如何好吃,只攪動電視觀眾的味蕾,不説食材的來源、採集過程,不揭示美食背後的故事,缺少人物和故事,則人性、親情和人文氣息,顯得太單調、太物化。在美食報道中融入人物、故事,適當表達感情,更容易勾起人們的回憶,甚至滋生濃厚的鄉愁,如此撥動觀眾的心靈琴弦,或者讓觀眾了解另一個群體乃至民族的生活習性、感情世界,難道不是讓人們更加懂得珍惜和愛嗎?之比單純説“吃”,難道不是更有精神和內涵嗎?就此而言,筆者認為,“舌尖2”讓人流眼淚,是一種成功。

讓人流淚也是種成功

@尖刀發言

正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在“舌尖1”播出後,包括各地電視臺在內,挖掘本地美食的節目,一度呈現“爆棚”之勢。甚至可以説,做得並不比“舌尖”差。正如陳曉卿所説,“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如果要想單純獲得視覺“饕餮盛宴”,從網絡上去搜索這些美食節目去看,同樣能夠解饞。但解饞之後呢?

當然,讓打著美食記錄、美食展示旗號的紀錄片,去承載過多的負重,比如把“舌尖”系列拍成《舌尖上的中國人》,顯然也有“跑偏”之嫌。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舌尖”系列,還是其他國産紀錄片,平衡趣味性、故事性和思想性、藝術性,都是無法繞行的課題。而從一定程度上説,不管是類型紀錄片的拍攝,還是其他關注“變遷中的中國”人與事文藝作品的拍攝,我們期待著“舌尖”系列能夠更好平衡情懷與美食,更期待著所有的常識,均能早日常態回歸。

讓情懷多一些又何妨

@李記

有人直言不諱,“舌尖2”變成了“舌尖上的中國人”。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很多,而“舌尖1”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從一部美食紀錄片變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原因就在於它展現的是美食,但又不僅僅是美食,實際上是以美食為載體,來展現無數中國人當下的生活和生存狀態。

而對於觀眾來説,當他們在電視上看到自己家鄉的美食,看到自己家鄉的人民生産和製作美食的過程時,馬上就會激起強烈的思鄉之情,並且通過這部紀錄片來紓解內心思鄉卻不能近鄉,不能回鄉的或濃或淡的鄉愁,這才是“舌尖1”獲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舌尖2”對“人”做了更多的強化,那麼在節目時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對“食”的展現可能會相對減少,所以才讓我們覺得它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對美食的展現不夠豐富,成了“舌尖上的中國人”。而在筆者看來,不管是《舌尖上的中國》還是“舌尖上的中國人”,它展現的都是這個時代的鄉愁與變遷,都是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無數如你我一樣的平凡人的故事。如果説“舌尖1”“讓人想家”的話,那麼《舌尖2》就是“讓人更想家”,作為一部紀錄片,能夠做到這一點,也算不容易。

讓人想家確實不容易

@天歌

這種火爆的爭議和討論來自於當前社會大眾對於文化産品的需求的多元,對於文化産品的這種褒貶不一爭議,是件好事,對於“舌尖2”以及此類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客觀上對於文化産品的傳播帶來積極意義,通過對於“舌尖2”的播放內容的爭議和討論,有利於我們的電視製作方在下一集的剪輯中更好的調整內容提供了依據,電視與觀眾二者間是傳播與被傳播的關係,更是相互影響的關係,時下當我們感慨韓劇美劇充斥國産市場的時候,更應該去反思和借鑒其良好的製作和發行模式,美劇紙牌屋每集播出之後都會對觀眾的意見進行收集,便於對下一集的剪輯提供參考。在製作過程中不斷精益求精,播放過程中通過對前一集的反饋來修正下一集的播出,通過互動來實現對觀眾要求的反饋,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吸引觀眾的眼球,讓更多的觀眾留在電視前。

金元滾滾是文化産品大繁榮大發展的助推器。文化産品的發展離不開市場,通過引入市場元素,讓更多的資本參與到電視的製作中來,提升電視製作的品質。有數據顯示美劇《紙牌屋》每集的製作成本大約是在450萬美元以上,如此高的投入,也換來了紙牌屋在全球市場的大放異彩。對“舌尖2”在國內帶來財源滾滾,我們應該加以引導和利用,在不破壞節目本身藝術性的基礎上有效利用,使紀錄片製作甚至是電視劇的製作更加的市場化。

讓市場決定拍攝模式

@王軍

上週五。21時。央視一套。是日。22時。央視紀錄頻道。《舌尖上的中國2》(本組稿件簡稱“舌尖2”)千呼萬喚始出來,做足了饑餓營銷的派。關於“舌尖2”,有人看哭了——因為鄉愁,有人爽翻了——因為商機……面對各大電商推出的“舌尖産品”,你找到了故鄉的味道嗎?一個人的口味形成于童年,比如我就喜歡鹼蓬餡兒的餃子還有生腌的泥溜子,而有的人則懷念媽媽做的打滷面還有姥姥蒸的老發糕……現在很少有人在家鄉勞作,更多的是漂”在異鄉打拼,當商機遭遇鄉愁,誰能hold住?淚水流在當下,我們在交流各地特産的同時,也在互換鄉愁,推土機隆隆聲中,我們再也回不去了。舌尖淡淡的味道或許只是幻覺……

微言

@楊朝清 如何將普通消費者這種熱情轉化為高端餐飲的“源頭活水”,如何實現“叫好又叫座”,這種轉型的壓力和創新的挑戰,考驗著餐飲行業每一個從業者。

@劉少華 好菜也怕故事多。這就如同讓一名吃客去品嘗美食,你非得先講很長時間的故事,然後再端盤上桌。儘管可以吊足食客胃口,可如果等待時間太長,難免會心生怨氣,美食也不再是美食了。

@姜伯靜 有可能,“舌尖2”想靠舌尖後的故事創造一種煽情的意境,吸引人的注意。可是,它卻歪打正著,無意中觸動了我們內心最薄弱的那個地方。

@孫仲 在食品安全感越來越缺失的現實之下,我們是不是也得像紀錄片中的人們一樣,親自動手做美食,乃至生産各種各樣的生活必備品?!

@謝偉鋒 一心陶醉在“煲湯的那種咕嚕聲中”。“舌尖”系列的曼妙,正是讓觀眾在真實和虛幻中不能自己,且心甘情願。

@麥吉小K 不管怎樣,“舌尖2”目前只是這一集內容,目前各大衛視也陸續推出了一些地方性美食節目,可看性可圈可點。

@王楠 商機的歸商機,舌尖的歸舌尖。扯別個木用!家鄉的水是清的,食物是無毒的,人是可扶的,自會有鄉愁。

@淡淡鹹 舌尖上的鄉愁,與其説是吃貨不如説是記憶蟲。我們都是“外鄉人”,因為少了故鄉的親切與關懷。入托要本地戶口,買房要納稅證明……難道我們不是這個國家的公民?是什麼讓我們泛起鄉愁,不是味覺,是歧視。

 

熱詞: 舌尖2 舌尖上的中國 紀錄片 美食 責任編輯:floraw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