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登錄|註冊

《舌尖2》 自媒體傳播的啟示

發佈時間:2014年04月24日 | 來源: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4月18日晚,由陳曉卿擔任總導演,主創團隊歷時一年,走訪了150多個拍攝地點,行程40多萬公里攝製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美味、情感、畫面、配樂,無不直入人心,也讓《舌尖2》延續了第一季的熱播效應。時隔兩年,眾網友再次直呼看得“饑腸轆轆”,口水和淚水齊飛,還有網友吐槽,一週播一集也太“摳門”了。 

  自媒體平臺持續預熱

  坐擁《舌尖1》積攢的公眾追捧和輿論讚譽,實際上,自 2012年《舌尖1》結束起,作為續集的《舌尖2》就備受關注。2013年5月13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官方網站微博開通,專門跟蹤紀錄片的攝製進展,至4月18日開播之時,累計發佈微博550余條,收穫粉絲130多萬。在《舌尖2》開播前夕,@央視新聞 等媒體微博有意開始預熱,僅本月1日至18日開播前, @央視新聞 發佈相關微博就達到26條,被網友轉發超過19萬次。一系列“美味十足”的片花,吊足網友口味,眾多網友已自發在微博、朋友圈中表達了期待之情。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客戶端成為有效的宣傳新平臺。3月24日,搜狐新聞客戶端宣佈成立美食自媒體平臺 “吃貨自媒體聯盟”,僅隔一天, CCTV-9紀錄頻道攜 《舌尖2》入駐該平臺,數日內吸引了4萬網友訂閱關注。用戶不僅可以了解《舌尖2》最新動態等資訊,還可以直接與美食達人討論及有獎互動。4月18日下午,總導演陳曉卿還與客戶端網友暢聊《舌尖2》的攝製故事。 

  伴著首集《腳步》開播的號角,觀眾憋了兩載的美味大餐,終於得以滿足與釋放,超高點擊率證明了《舌尖》 “中國第一紀錄片”的火熱。至22日12點, 《舌尖2》收視最高的優酷網點播量達到了1200萬次,大幅超越第一季的單集點擊量。《舌尖2》 24小時討論量迅速攀至新浪微博話題榜首位,相關微博超過100萬條。

  人文價值清晰傳遞

  西方人常説:“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一個眾聲喧嘩、“眾口難調”的輿論世界,一部主題紀錄片能否保持活力贏得最大共識,更重要的就是看能否清晰地傳遞出具有思考性和感召力的東西。

  相比《舌尖1》, 《舌尖2》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更為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也正是這一追求與變革,《舌尖2》 引發眼淚和板磚齊飛。支持者認為,喜歡 《舌尖》就是因為其不僅僅拍攝了美食,網友“葛楠楠”説,“白馬、養蜂人夫妻、麥客…讓我在體味美食的同時,學會感恩----他們為我們提供食材的背後,都是為生計奔波的艱辛。” 而對美食更感興趣的 “純吃貨”網友們則認為,“ 《舌尖2》的節奏過快,有些美食的鏡頭太短,讓人看得不過癮”、 “注重了人情味但忽視了'舌尖‘二字,觀眾更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對於這場“味蕾與鄉愁之爭”,總導演陳曉卿表示:我們挖掘的是用感情做的食物。

  這一點,陳曉卿成為一貫到底的堅持者。在4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的報道中,陳曉卿再次強調,“我們傳遞的價值觀非常明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觀眾能在《舌尖2》中看到美食,還能看到升學、單親家庭、富士康、陪讀等社會話題…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更有質感的中國。” 4月21日,《人民日報》再發評論文章肯定,“從不同角度講述小人物的草根故事,從他們的歌哭悲歡,去觸摸時代脈搏,這是可貴的原創,也是對正能量的有效弘揚。”

  受之影響,《廣州日報》刊文反思當前一些電視節目,“如今,若干綜藝節目選擇用明星來做噱頭,卻沒用文化提升品質。對於節目來説,’耐看‘才是吸引觀眾的長久之計。畢竟,在浮躁的生活中,觀眾更需要從節目中有所收穫。” 很顯然,好的文化蘊涵與情感表達,才真正決定著文化作品的傳播品質與口碑久遠。

  平民化柔性傳播 娛樂化解構

  早前,伴隨著《舌尖1》的網絡走紅, “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北京”等“舌尖體”在微博上雨後春筍般涌現。《舌尖2》首播再次挑起蝴蝶效應,不少網友紛紛曬出家鄉美食,冠名 “幫家鄉美食上頭條”,十分“歡樂”。環抱著娛樂“至上”和娛樂“至死”,一方面網友對這部紀錄片持力捧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抱著遊戲的心態重新解構出多彩的 “舌尖”系列。而實際上,在自媒體上,每一次成功的娛樂化圍觀和“批判”都可能促成微博上某一件事的迅速走紅。

  從另一方面, 《舌尖》 在網絡傳播中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成功切合了自媒體傳播的平民化特性。 該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説教式”宣傳色彩,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過一些非主流的邊緣人物、小事件呈現社會較為親切和人性化的一個維度”。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通過這個窗口可以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人和社會的關係,凝視變化中的中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小到一粥一飲,大到社會變遷,社會的每一步向前推進,無不滲透著潤物細無聲的共識之功。 集體認同不會自然生成,在多元化社會中重塑敬畏、匯成共識,文化宣傳需要將文化價值紮根于在公眾心中潛移默化。從這個角度, 《舌尖》遠不止是一部“吃貨聖經”, 更是一部凝聚人文智慧的文化教科書。(盧永春)

 

熱詞: 舌尖2 舌尖上的中國 紀錄片 美食 責任編輯:floraw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