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有人説,《舌尖上的中國》是“多年來難得一見的純紀錄片”,是匯聚中華美食文化的巔峰之作,毋庸置疑的是,《舌尖》已經憑藉僅7集的內容收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最高褒獎。如果説《舌尖》在敘説美食,不如説美食僅僅是一個載體,更多的是讓大眾看到美食背後的那些普通人,他們是農民、漁民、牧民,也是山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平常的思想,常態的生活”。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將這些沉默可愛的人推到億萬觀眾面前,遼闊天地間,忙碌的身影,質樸的笑臉,至今記憶猶新。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舌尖》中提到兩個姓黃的老人,一南一北,一個是雲南的“火腿黃”,一個是陜北的“饃饃黃”。遠在大理,有一個村莊,是雲南歷久未變的最古老的村莊,背靠滿崇山,襟帶諾水,這裡就是“火腿黃”黃家父子的故鄉——諾鄧。“穿行在諾鄧,靜得出奇,偶爾留守的老人都懶得理會你的存在”。醒目的紅色砂岩中間,散佈著不少天然的鹽井,“諾鹽”就像是一個有關於鹽的承諾,是自然賜給山裏人最為珍貴的禮物,正是這些鹽成就了雲南山裏人特殊的美味“諾鄧火腿”。當諾鄧火腿在《舌尖》近6分鐘的曝光後,黃家父子開設的農家樂飯莊的門檻便被太多追求美味的人群踏破了,可為了保證火腿質量,諾鄧火腿完全供不應求。這樣高名氣低産量的不平衡,反而讓越來越多的人趨之若鶩。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另一位因《舌尖》而名聲大噪的陜北“饃饃黃”,正是陜西榆林綏德縣的黃國盛老人。黃土高原上一聲聲洪亮的“黃饃饃”,一吼就是幾十年,可沒想到一夜之間,黃國盛原有的平靜生活就被打破了。北京某飯店老總親自驅車至綏德,又是拍照,又是發微博,甚至專門請黃國盛出山,美其名曰到帝都“改善生活”。去年九月份,黃國盛夫婦帶著他的“黃饃饃”出現在陜旅博會上,一個個黃澄澄的饃饃讓人垂涎三尺。這《舌尖》中的黃饃饃有多麼受追捧,由此可見一斑。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自西南起,越過陜北,隨著《舌尖》把視角定格在東北吉林的冰天雪地中。有個年逾古稀的老人,穿著氈嘎達,羊皮大衣,戴著狗皮帽子,隨隨便便往冰上一站,就站出與天地雪白融為一體的氣勢。他一個人孤獨的走在冰上,王者般的驕傲和氣場撲面而來,成為冬季的查幹湖上一道難以磨滅的風景,他就是查幹湖最有名的“魚把頭”石寶柱。六十多年的打漁經驗,能讓他能透過厚厚的冰層,準確找到漁群的位置,有很多的媒體都紛紛前來採訪他。為了更好地宣傳查幹湖,石寶柱現在已經成為查幹湖漁場的“形象大使”。老人説,要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好好傳下去。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經農村,走田野,最終回歸到我們身處的國際化都市。林立的高樓,圍繞著古老的紫禁城。前門西草市的衚同裏,普通的張貴春有一個不普通的理想:擁有一片自己的菜園。於是,張貴春把他的理想搬上了屋頂。當《舌尖》把這個理想緩緩地展現在觀眾眼前時,多少人心癢癢,心嚮往。放眼這個城市,成片的屋頂仿佛被遺棄的空間,了無生氣,而貴春不足100平米的屋頂菜園卻是一片清涼世界,用它的每一個葉片,凈化著這個都市的空氣。面對著纍纍果實,我們驚嘆于這獨一無二的獻禮。就此,張貴春成了京城名人,而他屋頂上的小菜園也成為京城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除此以外,《舌尖》中還有很多讓人難以忘記的普通人,蘭州的拉麵師傅,浙江的年糕小姑娘,烏珠穆沁草原的孟克,還有在大澳讓人哭的稀裏嘩啦的做蝦醬的郭婆婆……他們都是本分、老實、可愛的普通人,這就是《舌尖》——闡述著最具原始意味的食物和平民的故事。據悉,《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即將開播,期待更多的老味道和更多的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