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上海公立學校的那道“籬笆墻”該拆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0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這是學者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理想境界。

    然而,在安靜之處,在中小學校園裏,“美美與共”還是一個遙遠的理想。兩年前,上海市發起了一場“關停並轉”農民工子女學校的行動,在讀學生全部進入公立學校就讀。這個做法,是整個中國一線城市試圖解決此類問題的大趨勢,被認為是消除歧視的良方,是實現“公平教育”的本義。對此舉,我當然舉雙手贊成。這比有些城市只顧推倒民工子女學校、不顧孩子入學困難的粗暴行動,那是好多了。但是,併入到公立學校的民工子女,卻與本地孩子隔開了有形無形的層層厚障壁。

    同處一所學校,民工子弟與本地學生要穿不同的制服;安排在不同的教學樓、不同教室上課;教材也是不同的版本,各管各的;初中升高中的中考也不一樣,外地生得回老家考去,在這裡你只能報考職校;學生上下課、吃飯相互間都要錯時進行,這真叫涇渭分明;同學間兩邊互不往來,越界往來的話,甚至要受到處分……(6月9日《南方都市報》)

    這就是“上海屋檐下”的現實。夏衍先生如果還活著,是否要寫一部新的悲喜劇《上海屋檐下》?“東部”“西部”之間,有這樣無形且無情的“籬笆墻”隔離著——只有那籬笆墻,影子還是那麼長。

    背後的本質問題,是城鄉二元體制問題。誰都知道,我國戶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城市和農村戶口的二元化;二是沒有遷徙與定居的自由;三是戶籍和政治、經濟、教育等權利挂鉤,人為賦予許多附加值。只要二元體制不改,那麼城鄉差別就不會有本質變化;只要城鄉差別不變,中考等升學體制就不會改;只要升學體制不改,那麼教學內容就無法統一;如果教學內容無法統一,那麼民工子弟就無法與城裏學生真正“混搭”……所以,深層問題並不是一個城市把非本城的人看成是“鄉下人”。

    只要體制環節不改不變,那麼貌合神離的“同校不同生”狀況就難以改變,教育公平也只是鏡花水月。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孩子們,只是貌似的“一家人”,在受教育上“美美與共”的理想就無法實現。好在現在許多地方開始摸索改革了,比如廣東試行積分制,農民工積滿60分可落戶城鎮,有條件的地區民工子女憑積分可入讀公辦學校……

    真正和諧的社會,真正和諧的教育,真正和諧的文化,一定是費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教育領域,“各美其美”可以看作是因材施教、百花齊放,這是對各種教育風格、教育流派的自覺認同;“美人之美”可以看作是教育寬容的自覺,俗話都説“成人之美”;“美美與共”則是教育融合的自覺;而最終歸結為“天下大同”——此乃教育文化崇高、和諧的境界。

    城裏的孩子也好,鄉村的孩子也好,都是“祖國的花朵”,都同樣是美麗的;是那人為的籬笆墻阻斷了“美美與共”,阻斷了人與人的融合——將來用歷史的眼光回看現在,這必定是個笑話。

    真正的公民社會,真正的公民教育時代,是不應出現這種教育分離狀態的。沙俄時代的詩人涅克拉索夫説:“你可以不成為詩人,但必須做一個公民。”每位公民,都應該呼籲:拆掉那“籬笆墻”!

 

責編:趙春曉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