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偉:樓市“退燒針”之後還期待“治本藥”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19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4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貸款首付款不得低於50%,國務院17日發出的通知指出,銀行暫停發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4月17日新華社)。

  距離1月份的國務院“國十一條”頒布只有3個月時間,就在不到一週內連續出臺兩項調控措施,間隔時間之短歷史罕見。同樣,也正是由於一季度經濟數據中房價在高位連續暴漲同樣歷史罕見,才催生了先把銀行口袋紮緊的嚴厲政策。

  既然房地産市場化改革不能回頭,房價又如此不給面子,那麼以利率和稅收為主要抓手的經濟手段進行調控,無疑是當下最為有效的選擇。然而,以上兩條政策其實並無多少新意,例如,在2007年房地産過熱時,就曾出臺過“購買第二套房利率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的規定,只是首付比例為4成;對於首套房與二套房首付比例各加一成的規定,其實各大商業銀行此前就已經如此實施,只不過是更加明朗化而已;對於地方政府對房地産調控的責任明確,則在1月份的“國十一條”中的最後一條中已有所體現。

  如此説來,調控新規只是將此前的一些調控措施進一步明確,前移了監管關口而已,那麼這次就能收得良效嗎?新規的效果尚不可知,但能夠明確的事實是——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沒有變,房貸依然是銀行最為熱衷的優質貸款。因此,部分依靠地方政府和銀行才能實施的最為嚴厲的監管措施能否得到切實執行,都要打一個問號,因為規定中並沒有“須”的字眼,而是“可”。從以往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很多信貸政策在商業銀行落實時,往往都會“打折扣”,想方設法為二套房或者多套房的購買者創造低利率的貸款條件,以逃避國家監管,增添市場份額。

  事實上,以現有的政策措施,都始終在是否鼓勵投機性購房需求上猶豫不定。在當前流動性過熱的背景下,投資商品房依然是富人手中熱錢的最好去處。因為,自房地産商業化改革以來,任何時候以兩年為一個投資週期看,投資者都是獲利的,而且利潤越來越大。換言之,這幾乎可以看做是一個零風險、高利潤的投資項目。也正是由於高收入群體與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事實上的合謀,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缺失,才造成了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夢越來越遠的局面。在只能購買商品房的前提下,其稀缺資源的屬性便顯現出來,供求關係的失衡被不斷放大。沒錯,消費者可以在一定時期內觀望,對高房價説不,但每一次等待無不是以更大的失敗告終,“價高者得”的市場規律令人迷茫。

  在此情況下,頻繁利用銀行貸款和利率杠桿來投機炒房的需求必須得到堅決遏制。而區分投資和投機的需求並不難,只要看他是在多長時間內售出房屋。利率政策的調整,可以有效增加自住和投資住房的壓力,但稅收政策的調整才是抑制投機需求的法寶。炒房者幾個月就翻番的投資收益難道不是對稅收公平政策的最大嘲諷嗎?

  兩項新規只是房地産熱的一次救急“退燒針”,要想使熱度真正掉頭向下,還需要更多打在七寸上的後續措施來治本才行。

 

責編:趙春曉

打印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