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示意圖
一場突如其來的7.1級大地震災害,猛然間發生在離我們似乎相當遙遠的青海玉樹。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幾乎都是事情發生不到半個小時就得知消息了。汶川的一些傷痛猶在,我不禁一面祈禱,一面尋找著是否有學校的受災情況。然而,心中縱有一千萬個不願意,我還是看到了孩子遇難的消息——“當地有一所小學倒塌,目前有5名小學生遇難。總體遇難人數還在不斷上升。”(人民網4月14日報道)
無情的災難總是在檢驗我們這個社會,考驗黨和國家,考驗政府應急能力。在玉樹地震之後,青海省領導同志迅速趕到了現場指揮抗震救災,解放軍已經奉命開進災區解救人民,救援隊陸續進入,各地的支援和志願者也在集結之中,隨時可以開赴災區。而在信息方傳播面,電視和互聯網,電臺滾動報道著這方面的消息,隨時更新最新消息。面對已經發生的災害,領導核心堅強有力,穩定有序的指揮和人民對領導者的信任以及由此産生出來的鎮定情緒、創造精神是我們面對災難最強有力的武器。可以説,青海省的救災是有效和迅速的,這是源自2008年抗震救災的歷史經驗,也是以人為本的精神的體現。
但是救災本來就是種事後的補救措施,減少損失更應該從在前做起。災難在考驗我們,也在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促成我們發現經濟建設和抗災防災中的各種漏洞,防止以後類似的災害。四川地震後,各地在防震以及救災等方面都有大的作為。
汶川地震之後,中央就曾經下命令各地嚴格檢查學校的安全狀況,並要求進行必要的維修和改善。這是在汶川之殤後帶血的教訓。學校的硬體不管是否現代,必須首先經得起考驗,這是最大的前提,而能保證學生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這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再不能無視切膚之痛,麻痹大意了,抱著僥倖的心理耍著小聰明,豈知,這會“聰明一時糊塗一世”的。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且天有不測風雲,月有陰陽圓缺,災害來得突然,有時候甚至一點兒前兆都沒有”;“資金短缺”“撥款不到位”——這些都不是一個合理的理由,生命面前,不需要藉口。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珍視生命,把以人為本的觀念融入每天中,而且更需要我們時刻的守候。
災難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但是是最具有説服力的標準。回顧這些年,非典,洪水,雪災,地震,礦難,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政府和社會的救災能力在不斷地進步,相比之下,預警機制和預防措施還亟待加強。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一部抗擊災難、自強不息的歷史。災難對人是不幸的,但是每一次戰勝災難的經歷,都成為我們成長壯大的寶貴精神財富。災害襲來的時候,考驗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和力量。災難面前,我們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凝聚、更加從容、更加自信,這種精神和力量,是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寶貴財富。玉樹不孤單,我相信在但和政府的領導下,災難會遠去,明天太陽照常升起!也希望大家謹記那些教訓,讓血的記憶不再重復。每一次災難都是一場考驗。我們希望:每一場考驗都變成一次機會,每一次機會都帶來進步。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