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寧夏實行高齡津貼制度,廣西防城港市落實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實行免費學前教育,湖南常寧市推行免費公交……
近年來,關涉民生的改革創新舉措和進展,在中西部地區接連涌現。以慣常邏輯來看,這些新聞發生得多少有點出人意料。為什麼這些人們印象中“差錢”的地方,卻屢屢創造了“不差錢”的惠政呢?
這些惠民舉措之所以能出臺,與當地經濟發展、政府財力增強不無關係,但這還不是關鍵所在。誠如一位縣委書記所説,財政不是根本問題,關鍵是有沒有真心為人民服務的態度。
正是因為心繫民生,這些地方才會在財政上優先投向民生,不搞花架子,不蓋豪華樓,壓縮公務消費,避免鋪張浪費,把錢花在了刀刃上;才會真心實意要把好事辦好、辦成,事先大量調查研究,設計出比較週密、符合當地實際的制度,建立了有效的管理辦法、監管制度、保障機制等,又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不斷完善,使這些惠民舉措得以落地生根、平穩運行,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了好處。
在民生問題上,我們總能聽到“資金不足”、“財力有限”之類的話。一方面,這確是許多地方的實情,不能操之過急,得一步一步來;另一方面,有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錢怎麼花,如果當地民生長期沒有改善,恐怕還得追問“有錢會不會花”的問題。
比如,有的地方,一面哭窮,卻大手大腳花錢,大建樓堂館所,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動輒數億、數十億,即便在貧困地區也不乏這樣的“大手筆”;一面炫富,卻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總是囊中羞澀,投入不足。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各地不斷涌現的惠民改革,其實質都是著眼百姓切身利益,把有限資金、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彰顯了執政為民理念,代表了公共財政回歸“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本位的趨勢。在民生問題依然複雜嚴峻的情況下,改善的希望,不能完全寄託于一些為政者的主觀自覺和個人魄力,更要有政績觀的轉變和政績考核評價機制的保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説:“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當經濟社會發展的“蛋糕”越做越大的時候,分好“蛋糕”是時代要求,更是民心所向。而在一個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只有以民生為懷,才能操持公平正義之刀分好“蛋糕”,讓人民得利,讓人民滿意。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