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2
生態守望者
  •   人類的掠奪性發展給地球造成了太多的傷害,我們正面臨著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有這麼一群人,為了青山綠樹,為了碧水藍天,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他們一頭扎進了環保事業中,用行動護衛家園,用汗水澆灌地球。他們是生態環境的守望者,一群可敬的人。
  •   2012年12月16日,湖南省岳陽市,張爹背上的槍有約20斤重,原來打鳥用的,現在用來防身。秋冬時節,張爹經常獨自一人在湖邊的樹林裏巡視。 CFP
      張爹是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一名護鳥協管員。他“管轄”的湖域有7200畝。每天除了回家吃飯、洗澡,從早到晚,張爹都在湖邊、湖上“晃蕩”,夜裏甚至睡在船上。管理局每年發300元補貼,是他幹這份工作的幾乎全部報酬。他説:“不給錢,我也一樣得幹,這是理所應當的!我以前打多了鳥,下半輩子我得向鳥兒還債。”
      這份債,他從1986年開始還,已經26年了。他説只要還能動,就一直還下去。“我殺了這些鳥的父母,我有責任、義務保護、呵護它們。”
  •   2012年2月22日,綠油油的樹林凝結了八位老人無數的血汗。 CFP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有8位普普通通的農村老人。自1980年開始,在長達30餘年的時間裏,他們一直堅守在漫漫荒山上,目的只有一個——種樹、護林。從當初的敦實壯漢,到如今的老態龍鐘,荒山披上了綠裝,8位老漢為後人們留下了13.6萬畝的樹林。
  •   2012年5月24日,福建衛閩林場,護林員是林場的“守護神”。 CFP
      為了守護山林,護林員常常要和盜伐分子作鬥爭。36歲的何衛東是衛閩國有林場的第二代工人。參加工作10幾年來,他阻止了30多起盜伐行為,有一次被盜伐分子打暈還差點丟了性命。至今他的前額右側還留有兩道疤痕。“林場是國家的,誰都沒有權利私自砍伐。”何衛東堅定地説,他還會繼續與盜伐份子鬥爭下去。
  •   2007年4月10日,64歲的張克福是大興安嶺塔河縣繡峰林場營林家屬隊隊長。她帶領林場家屬進山植樹37載,植樹10萬多公頃,植樹40多萬株,使火燒跡地重披綠裝。 CFP
      37年來,張克福帶領隊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她們綠化的林地佈滿了繡峰林場施業區的溝溝嶺嶺。“是綠色情結將我們這幫家屬的心和大山連在了一起。我還要再幹十年,活著要像馬永順一樣造林不止,死了就埋在這綠樹叢中。”張克福動情的説。
  •   2015年2月3日,青海青海湖,一名女巡護隊員在湖面上觀察著,通常,盜捕者都是淩晨左右下網,下網後,會在冰面留下記號,巡護隊員憑長期積累的經驗,都練就了“火眼金睛”,下網之處的特徵一看就能判斷出是否下網。 CFP
      入冬的青海湖湖面開始冰封。這時候,一些盜捕湟魚的捕獵者開始活躍起來。一條湟魚收購價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促使盜捕者鋌而走險。自2010年開始,一支由30個左右志願者和牧民組成的“青海湖湟魚巡護隊”主動對接和協助當地漁政部門,宣教和制止湟魚非法捕撈行為。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湟魚巡護隊”,不僅有牧民,還有醫生、教師,甚至高僧、企業家、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他們利用各自的影響力,把湟魚保護和環保理念傳遞出去。據青海省農牧廳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專家監測,目前青海湖“湟魚”數量大約在4.5萬噸,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湟魚巡護隊”起了巨大作用。
  •   2014年8月20日,河北張家口,劉樹兵在查看樹木長勢。 CFP
      劉樹兵原是張家口市宣化礦山醫院一名醫生,常年工作生活在礦區。他經歷了礦山的發展興衰,更為宣化區礦産資源枯竭後,因過度開採留下的一個個礦山“瘡疤”而痛心。2010年,劉樹兵毅然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承包了已停採的百年煙筒山老礦區1500畝荒山。
      如今,昔日亂石成堆的礦山“瘡疤”硬被劉樹兵種活了各種樹木10萬餘株共800多畝。他的目標是:三年內讓1500畝廢棄礦山綠樹成蔭,然後“轉戰”周邊消滅更多的礦山“瘡疤”。
  •   2010年12月9日,甘肅民勤,壓沙的女人。 CFP
      上世紀中葉,民勤所處的石羊河上游來水減少,水幹風起,沙逼人退。民勤逐漸成為全國最乾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四大發源地之一。“決不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一度成為民勤的最高口號。
      每年秋天、冬天、春天,壓沙治沙成了民勤人的頭號任務。秋冬壓麥草方格,春天栽植梭梭,一鍬一鏟堅決把沙龍縛住。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從黃沙漫漫到梭梭成林,民勤盆地地下水位的上升,民勤森林覆蓋面積的擴大,無不説明民勤整體生態環境的好轉。
  •   2013年12月3日,福州,林慕洪在地裏。5年前,59歲的主任醫師林慕洪,放棄了民營醫院百萬年薪的誘惑,毅然回到老家四都鎮,借、貸款1600多萬元,在荒山上種下7000畝的油茶,帶著鄉親走上綠色致富路。“做醫生,是在挽救生命。治荒山,其實也一樣,是在護住生我養我的土地。”林慕洪説。 CFP
  •   在雲南香格里拉海拔4500米的石卡雪山之顛,大風讓清潔隊員每走一步都很困難。 CFP
      從2006年開始,雪山腳下4個藏族村寨的20多位男女老少組成了一支雪山之巔的清潔隊,他們像保護自己母親一樣,每天為雪山梳粧洗臉,他們年齡最大的有67歲,最小的才17歲。
      在海拔這麼高的地方撿垃圾,並不是件輕鬆的事,彎腰、撿拾、放進垃圾袋、再站直,這在平時挺簡單的動作,在這裡卻格外費力。“拂去雪山的塵埃是我們神聖的使命!登山者的腳步,也應該如雪山一樣,聖潔無痕!”藏族姑娘七林竹瑪的眼中透著一種真切的渴望。
  •   2013年3月11日,山東鄒平縣青陽鎮劉家村,劉獻一望著自己綠化的荒山,躊躇滿志。 CFP
      56歲的劉獻一是青陽鎮劉家村一名普通農民。從2005年開始,他頂著各種壓力關掉了經營的2個小廠,攬下了村外2000多畝光禿禿的荒山進行綠化。從此便一年年的在這片荒山上辛勤的耕耘著,栽種著他綠色的夢。萬般付出下,原先的荒山已栽下了4萬棵樹,盛夏季節滿目青翠。“我不圖回報,只求把樹蔭留給子孫後代。”劉獻一説。
  •   2012年1月13日,天剛朦朦亮臧爾軍就撐著小船開始向草海進發,為鳥兒們投食了。 CFP
      從1997年臧爾軍被聘請為草海胡葉林核心區管理站的管護員以來,老臧堅持每天6點過鐘起床下海,記錄當天鳥類活動情況、喂鳥投食、清理保護區內的非法魚網。長久以來,老臧只在2010年9月底離開過草海8天,那是陪自己病重的老伴去貴陽住了8天院。胡葉林核心區在老臧的精心管護下,從沒有發生過一起人為獵鳥事件,冬季也沒有一隻鳥因凍餓致死。
  •   2011年9月14日,合肥,清晨,陸鳳奎在鳥島聽著鳥兒合奏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CFP
      長豐縣杜集鄉境內,有一處被荒沛河沖積而成的“小島”。每年的4至9月間,島上幾十畝的樹林就變成了鳥兒的“天堂”,當地人把這裡叫做鳥島。66歲的陸鳳奎是鳥島的主人,上世紀60年代,陸鳳奎的父親陸學塘在這裡種樹固土,由於鳥島三面環水,引來很多鳥兒前來棲息,陸鳳奎父親去世後,他繼承父親的遺志,在鳥島堅守30年。
  •   2011年6月20日,浙江省舟山市,王忠德在鳥島周圍巡視。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五峙山列島上因“留守”著較多的海鳥而被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政府列為自然保護區,時任轄區馬目鄉林科員的王忠德接過了為“鳥島”站崗的重任。幾十年如一日、他忍辱負重,堅守著為“鳥島”巡邏站崗。
      有人不理解,有人罵他傻,但正是有了王忠德那鍥而不捨的傻,過去僅有300多只海鷗和10幾隻白鷺的五峙山列島,現在已有15000多只海鳥(包括冬候鳥),更有被稱為“世界神話之鳥”的21隻黑嘴端鳳頭燕鷗出現在此島。
  •   2013年3月8日,河南省焦作市,璩正茂展示剛剛挖出的雜草荊棘根。 CFP
      “以山為家,以林為業!”這是59歲的盲人璩正茂給自己的口號。1999年,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雙目失明的璩正茂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的大山上承包了300多畝荒山,並在山上收拾出一間小屋,從此便和老伴在山上定居,開始了他的植樹造林生涯,這一幹,就是14年。
      “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我要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讓荒山綠起來,為社會為子孫後代出一份力。”璩正茂説。
  •   2011年7月15日,遼寧瀋陽康平縣,身後的林子讓屈長友感到自豪。 CFP
      在遼寧省康平縣沙金鄉敖力營子村滿鬥營子屯外,有一座不算險峻的荒山,當地人稱為轉山子,是科爾沁風沙的重災區。自1984年開始,屈長友攜妻帶子住在山上,進行著艱苦漫長的荒山治理。幾十年如一日,將一片500多畝的荒山坡,變成了沙漠中的綠洲,為大地築起一道綠色防沙生態屏障。
  •   盧獻左是浙江瑞安市奇雲林場的一名普通護林員,在寂靜的高山上守護森林長達30餘年。 CFP
      盧獻左的家住在山麓裏的六科村裏,他工作的崗位卻在海拔約500米的長白橋林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山上度過。護林員的生活單調且清苦,但他心態平和,為了綠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崗位,無怨無悔。
  •   2015年1月8日,安徽安慶,“鳥爺”王三益和菜子湖濕地生態保護協會的部分成員合影。菜子湖濕地生態保護協會是王三益退休後註冊成立的,現有會員和志願者300多人。 CFP
      菜子湖是當地民眾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母親湖”,也是候鳥的棲息樂園。然而,這裡的濕地生物物種資源一度遭到人為破壞。2010年,曾在姥山村做了40年村幹部的王三益在當地民政部門登記註冊了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合法的民間社團組織。這個協會90%以上成員都是菜子湖沿岸農民,在候鳥季,20多人組成的候鳥巡護隊隊員們每天早上4點起,晚上10點才回家入睡。
      為了這份環保事業,王三益將多年積蓄都投入進去,還借錢設置了一座濕地監測瞭望臺,安裝了濕地野外遠程監控網絡,建立了安徽菜子湖濕地宣教中心和生態標本館為一體的濕地科教基地。“我在一天,就守護一天。”王三益説。
  •   2015年3月17日,甘肅天水,楊希林一直在堅守父親和自己心中那份綠色的夢。 CFP
      楊希林是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南街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他繼承父親遺志,三十年無償造林、護林、護路、排洪。平整荒山開渠道,挖通了長達1000多米的鴉兒溝排洪渠,造成了磐安鎮鎮區南山320畝防護林帶。如今,磐安鎮南山上滿山滿洼的鬱鬱蔥蔥,是楊家父子兩代人的希冀,更是楊希林30年如一日的堅守。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