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5
鄉村教師的選擇
  •   待遇低、條件差、任務重、晉級難.....要在鄉村當老師不容易。面對困難很多人選擇逃離,也造成了鄉村教師普遍短缺的現狀,而每個留下來紮根鄉村的老師心中都有著他們的堅持。在鮮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奉獻青春,鄉村教師們用知識澆灌理想,把希望的種子播撒在貧瘠之地,撐起了鄉村教育的脊梁。
      近年來,黨和政府逐步加大了對鄉村教師,特別是偏遠地區鄉村教師的支持力度。困擾330萬鄉村教師的現實訴求和困惑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鄉村教師的“春天”將不再遙遠。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毛溝鎮巴科村教學點,田洪柏在給學生們上課。 視覺中國
      1978年,23歲的田洪柏當上民辦教師,開始了他三十餘年的執教生涯。“要讓孩子走出大山!”是他初握教鞭時立下的錚錚誓言。當上面派來的教師紛紛離開了這個偏僻的山村時,他選擇了留下來,並在山裏安家落戶。“山裏的農民最樸實,山裏的孩子最可愛。有幾個孩子我就教幾個,不能讓孩子耽誤了讀書的好時光。”田洪柏説。
  •   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高橋鄉芳坪小學,李菊倫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升國旗。 視覺中國
      1987年,因高橋鄉並村,她來到撤並後的芳坪小學任教,當時有5個年級90多名學生,後來逐步縮減為4個年級、3個年級,到2005年只剩下1至2年級,學生越來越少,任教的老師也漸漸離去,唯獨李菊倫老師堅定地留了下來,二十餘年來從未選擇離開芳坪小學。李菊倫説:“這些散居在大山裏的孩子需要我,如果把這些六七歲的孩子送到高橋中心小學寄宿,其生活很難自理,家長們不放心。”在這個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李菊倫既當老師又當媽,孜孜不倦地教孩子們學知識、學文化。
  •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同仕村山莊屯教學點,羅崇林為學生們講解三角板的用法。 視覺中國
      羅崇林是山莊屯教學點惟一的教師。他是這個屯的村民,也是當年屯裏少有的高中生。1985年9月,他當上了這個“微小學”的代課老師,一幹就是幾十年。羅崇林至今還記得第一次上課的情景,那時30多名學生擠在教室裏,他一走進教室,幾十雙眼睛便用期盼的眼神看著他,他覺得那是對知識的渴望,從此之後,他就堅持著一個信念,一定要教好孩子們。幾十年來,羅崇林向瑤鄉孩童傳道、授業、解惑,黑髮變銀絲,至今,“微小學”已經走出了十余名大學生。
  •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岑洞村,賈樹珍帶著孩子們在學校附近的田野上唱歌跳舞,用手機連接擴音器,音樂響起,傳遍山谷的每個角落。 視覺中國
      賈樹珍是一名“85後”苗族姑娘,也是眾多特崗教師中普通的一員。2011年9月,23歲的她從廣西柳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後,便來到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岑洞村岑洞小學,成為這裡的第一名女教師。岑洞村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處,是廣西最偏遠落後的山村之一,父母強烈要求她離開。然而,當孩子們擠在辦公室門口,探著頭,用驚奇和欣喜的眼神望著她的那一刻,她心裏便被深深觸動了,決定留下來。在能歌善舞的賈樹珍帶動下,昔日性格孤僻的山裏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村民們都説這是賈樹珍把愛和快樂的種子種在了孩子們的心裏,改變了孩子們的性格和未來。
  •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長安鎮,江聲發在簡陋的家裏備課。 視覺中國
      江聲發是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長安鎮安樂小學的一名鄉村教師,已經在這個偏遠山區的村小堅守了十餘年。江聲發的生活和普通鄉村教師一樣,但沒有雙臂的他卻承受著超出普通人數倍的艱辛。曾經有一家感恩勵志培訓機構,在得知江聲發的故事後,開出10萬元年薪請他去做講師。但江聲發拒絕了。“並不是説我有多高尚,只是因為我身後有一群留守兒童,有一所位於大山深處的小學。”江聲發説:“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棄我的孩子們……”
  •   安徽省金寨縣,時義俠和孩子們合影。 視覺中國
      畢業後留在城市裏工作生活是大多數90後大學畢業生的夢想,而時義俠選擇走進基層,下到鄉村,成為了安徽省金寨縣曾畈小學的一名教師。她説:“跟孩子們在一起很開心,生活也很簡單。”班上的孩子多為留守兒童,在她看來,他們需要更多的愛來呵護。而她也會通過和這些孩子的交流,走進他們的心理,了解他們生活,給他們以鼓勵和支持。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磻溪鎮,停電了,姜同英在燭光下批閱學生測試卷。 視覺中國
      53歲的姜同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磻溪鎮化敖小學的一名侗族教師。1982年,姜同英從村裏的代課教師做起,走上了鄉村教師崗位。學校裏也曾先後考來多位年輕老師,但都因教學環境艱苦、交通不便而最終選擇調到城裏條件好的學校去了,只有姜同英一人選擇留了下來。三十多年來,姜同英一邊悉心照料著學生們的生活起居,一邊教與孩子們文化知識,安於清貧,默默奉獻,堅守住大山裏的“三尺講臺”。
  •   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中天鎮,陳秋菊和六年級學生合影。 中新社 張浩/視覺中國
      陳秋菊的外公是一名鄉村教師,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立志當一名老師。2008年,剛滿17歲的陳秋菊,懷揣著對教師這份職業的熱愛,走上了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中天鎮樂陽小學的講臺,這一站就是8年。陳秋菊喜歡旅行,曾走過小半個中國,她把旅途中的風景記錄下來,等到開學時再拿給學生們看,希望學生們能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我喜歡這裡,也希望自己一直堅守下去,很多人問我去過小半個中國的城市旅行,為什麼還願意回到這裡,我想更多是割捨不下自己對孩子們的這份感情,我捨不得離開。”陳秋菊説。
  •   雲南省文山州,熊朝貴是麼龍小學的校長,因為身高只有1.38米,被人們稱為袖珍老師。他用近30年的堅守,見證了鄉村教育的變遷。 視覺中國
      任教30載,熊朝貴一直堅守在條件艱苦的山村小學,1999年才轉為正式老師。這裡的孩子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幫助他們走出大山,也是熊朝貴的夢想。“能踏上三尺講臺,我已經很滿足了。村裏老師少,能留下來的更少。這裡有渴求知識的山裏娃,我要照亮這些孩子的童年,讓他們通過學習走出大山,能有更光明的未來,”熊朝貴説。
  •   安徽省太湖縣牛鎮,船工的號子和著機船聲劃破了華亭湖的寂靜,吳玉芳站在船頭和上學的孩子們揮手向家長道別。龍灣小學是山村學校,華亭湖把學校三面環繞,新學期保障孩子的上學安全是學校的頭等大事,吳玉芳主動請纓每天義務接孩子。 視覺中國
      2010年8月,吳玉芳從宿州學院畢業,成為一名特崗老師,她已在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偏遠山鄉堅守5年。面對職業的抉擇,面對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吳玉芳也曾經徬徨過、困惑過。但學校老一代教師以如父如兄般的關懷、家長們如親人般的真誠,還有孩子們純真燦爛的笑容,這所有的真心和愛心,逐漸讓她愛上了這裡。“我愛生活,我愛獨處,我更愛我的寶貝學生。我,一個簡簡單單、熱愛教育事業、愛笑愛哭的女孩!願把我的青春時光留在這個我忠於的講臺!一輩子,不離不棄!”吳玉芳在她的微博扉頁上這樣寫下了自己的心跡。
  •   湖南省隆回縣三閣司鎮長葫教學點,劉輝雨老師在教學生用直尺測量。 視覺中國
      劉輝雨2001年調到長葫教學點,學生最多時200余人,也只有6位教師。近年來,由於撤校並點及送孩子進城讀書成潮流等因素,長葫教學點僅剩幾名學生,只有劉輝雨老師仍默默堅守。2014年10月已經退休的他,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繼續留下來任教,“孩子們需要老師,村裏需要老師!我走了孩子們怎麼辦?”退休後,他又成為了長葫教學點的代課教師,村裏的孩子不用擔心小小年紀就要走很遠的路去上學。 視覺中國
  •   廣西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蒲源村蒲源小學,覃艷玲利用中午時間,給班上學生輔導。 桂林日報記者 劉教清/視覺中國
      蒲源小學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山區學校。“老校長”丘繼明紮根該校30年從未離開,使無數山村孩子考上名校,走出大山。被“老校長”的堅守與奉獻感召,丘繼明的學生覃艷玲從河池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放棄了在河池當地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報考“特崗教師”回到了蒲源小學。“我沒多偉大的理想和抱負,但‘丘校長’紮根山區30年的奉獻精神,影響到了我。山區的教育事業,需要人奉獻,我願意接“丘校長”的班,讓山裏的孩子們也能在知識的澆灌下成長。”覃艷玲説。
  •   河南省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小學馬莊教學點,徐雲玲在教二年級學生數學。 視覺中國
      1986年3月,教學點的公辦教師沒有來。眼看著10多個孩子面臨失學,家住馬莊曾當過多年掃盲教師的高中畢業生徐雲玲,主動向村黨支部請纓,要求去當代課教師。從這一年開始,徐雲玲在這裡獨掌教鞭。這麼多年來,徐雲玲已把堅守當做一種責任,當地適齡兒童因為有她在,無一失學。徐雲玲説:“就算是只剩下一個孩子,我也會努力教下去,讓更多山裏孩子走出大山,去服務社會,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
  •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闕家鎮祠堂村小學,陳紅權、明紅艷和孩子們課間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 視覺中國
      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闕家鎮祠堂村小學,一對夫妻教師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這個山村小學。丈夫陳紅權中師畢業後,考慮到當地師資力量的緊缺,一些適齡孩子沒有地方讀書,他義無反顧地留在當地村小當起了語文教師,一幹就是三十餘年。妻子明紅燕畢業後,也隨丈夫在村小當起了數學教師。“看到孩子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真的很開心。”明紅艷説,只要大山裏還有一個孩子,他們就要堅守在大山深處。
  •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洋裏鄉友泉村,李伯洲老師騎摩托車去學校。 視覺中國
      鄉村教師李伯洲是閩侯縣洋裏鄉友泉小學唯一的老師,他已紮根在鄉村教學第一線三十多年。他在友泉小學任教已有十年之久,和村民、孩子們建立了深厚感情。幾年前,縣教育局曾多次想把李老師調到條件更好的學校任教。可李老師拒絕了。他説:“在山裏習慣了,不僅是村裏的孩子需要我,自己家裏也走不開。”
  •   四川省廣元市,石牌村小是朝天區最後的也是唯一的鄉村小學,有學前班和一年級,只有一名代課老師。全校有36名學生,最小的3歲,最大的7歲,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留守兒童”。而李雪梅既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媽媽”。 視覺中國
      “這36個孩子沒我不行,我牽掛他們比牽掛我孩子的時候還多。”一句簡單而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李雪梅這個90後女孩一顆慈愛的心。雖然每月只有1000元的收入,但她並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大山裏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她不想拋棄任何一個孩子,她要讓孩子們都看到希望和未來。看著老教師退休了,看著村裏來的大學生也走了,但她從沒有動過放棄的念頭。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