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鍵可退出全屏瀏覽
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一得閣墨汁系列。千龍網記者 張曈攝
  “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每次看到這代表著“一得閣”百年制墨工藝的對聯就仿佛聞到了那陣陣翰墨奇香,一軸軸歷史的畫卷就此在我們眼前鋪開。
  時光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有個湖南湘鄉文員叫謝崧岱,家境殷實勤奮好學,遂進京赴國子監學習。謝崧岱在國子監飽讀聖人之書,同時深知研磨之苦,遂與同學好友鑽研製墨方法。經過“屢試屢誤,屢誤屢悟”的艱難研發,終於研製出墨汁這一劃時代的文化産品。他也就成為我們文明古國的墨汁生産第一人。如果按照國外説法啥都叫個之父的話,謝崧岱也就是咱們中國的“墨汁之父”了。他與哥哥謝松梁分別於光緒十年(1884年)完成《南學制墨札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完成《文房四譜》兩書,詳實的記錄了近代中國製造墨汁的歷史發展和工藝過程,是關於中國文房四寶的主要史料。哥倆從實踐到理論,將墨汁文化吃了個透徹,將墨汁工藝精細到了極致。
  當時的清朝正處於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大家都在做實業,謝崧岱也跟了一下時代潮流,創辦起了工廠。身懷著制墨的絕世配方,創業也就變得沒那麼艱難,中國第一家生産經營墨汁的作坊就此誕生,取名“一得閣”也就是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墨汁實驗成功,一經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歡迎,于清戊(wu)子年(1888年12月)在東琉璃廠北側,就是現在的北京琉璃廠44號開設了第一家生産經營墨汁店舖,堂前就挂著前面提到的那個大家熟悉的、有名的對聯。謝崧岱由此對聯取店舖名為“一得閣”,並親手書寫牌匾懸挂于門前。時至今日,大家依然可以在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看到這黑底金字散發著濃郁墨香的匾額,它代表著祖國墨汁文化的傳承和公司墨汁工藝發展歷程。

  一得閣美術館內景。千龍網記者 張曈攝
  時光荏苒,當年的小作坊歷經百年的風霜雨雪,沉澱成今日的一得閣墨業有限責任公司。而它在制墨工藝和墨汁文化發展上的成績和影響,也早已突破了一個墨汁産品的價值,多次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其中一得閣“中華墨汁” “一得閣墨汁”先後評為國家銀質獎産品、輕工部優質産品,連續三次被評為中國文房四寶“國之寶”産品;1996年5月,“一得閣牌墨汁”“中華牌墨汁”“北京特製八寶印泥”被北京市科委核準為國家秘密技術項目;2005年“一得閣墨汁製作技藝”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墨汁登堂入室,成為文房四寶的重要一員,一得閣品牌也因此成為中華墨文化的名片。新中國成立後,一得閣的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後有習仲勳、華國鋒、王平、榮高棠、廖漢生、彭衝、陳再道、李真等國家領導人來一得閣指導工作。一得閣墨汁優良的品質深受書畫家們的喜愛,來過一得閣試墨的大師有啟功、舒同、李苦禪、黃胄、王成喜、婁師白等。
  一得閣美術館內景。千龍網記者 張曈攝
  當今世界,經濟市場發展日新月異,單一經營模式已然不符合市場需求。面對著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眾多愛墨大師的深切期盼,“一得閣”走上變革發展之路。憑藉墨汁起家的一得閣自1865年創辦以來,伴隨著我國近現代書畫家,甚至我國近現代書畫歷史一同成長,藝術家和一得閣相扶相持,互相促進。所以一得閣在拓寬經營思路之初,首先想到的便是從回饋藝術家開始。藝術家在創作的同時面臨很多雜事,比如作品的展覽、拍賣、交流等。而這些事很多時候就涉及到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場地。基於這樣的背景,一得閣開拓出一得閣美術館。希望能夠將一得閣美術館打造成藝術家之家。如今“一得閣”美術館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一得閣”變革的重要里程碑。
一得閣美術館部分收藏品。千龍網記者 張曈攝
一得閣美術館部分收藏品。千龍網記者 張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