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根據《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策劃與整體方案設計》的規劃,整個地震遺址博物館項目由遺址區和博物館共同組成。《方案設計》將北川遺址博物館規劃範圍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核心區、控制區和協調區。《方案設計》指出,地震遺址博物館景觀是由點、線、面組成的山、水城景觀系統,具體可分為周邊山體景觀面、縣城遺址景觀帶、龍尾山景觀帶、堰塞湖景觀帶等;主要景觀節點有三倒拐、河流交匯處、龍尾山等。任家坪、縣城遺址、唐家山堰塞湖,是組成地震遺址博物館的3個核心地塊。
山體景觀面以山林保護為主,根據其對遺址潛在影響程度採取不同的對策,如人工修復或自然恢復等;縣城遺址景觀帶由任家坪與縣城遺址組成,以原真性、系統性為原則;龍尾山景觀帶是遺址博物館的標誌性景觀;堰塞湖景觀帶以多種地質景觀、水中森林、峭壁峽谷為特色;縣城遺址河流景觀帶以灘塗景觀、河岸景觀生態修復為主。
《方案設計》所指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控制面積為27平方公里,整個項目投資估算約為23.45億元。投資估算的適用範圍主要包括任家坪和縣城遺址及周邊水文、地質災害治理直接相關的區域。
投資以自然保護為主,進行小範圍加固 場館毫發無損四川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國家“5.12”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建設專家組組長彭晉川表示,北川地震遺址區本身沒有花多少錢,主要是做了少量的加固和清理,總共加起來投入不會超過1億元,花的幾個億主要是用於建紀念館。場館建設在比較安全的任家坪,暴雨、山洪對這裡影響較小。
彭晉川介紹説:“這種遺址本來就會慢慢消失,我們主要以自然保護為主,進行小的加固。第一,這樣投入比較小;第二,利於保持它的原貌。專家們還會對遺址進行評估,是不是還能做一些維修加固,可能還會做一部分投入,做一些小的維護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不會太大,大量投資就沒有必要了。”
遺址的億元投資包含對震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北川縣文化旅遊局副局長林繼忠對“博物館”這一概念做了解釋:“我們很感謝網友關心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但需要説明的是,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整體設計方案並不是花23億元建一座博物館,事實上,其中包括了對北川縣城遺址周邊的山體穩固、泥石流災害和唐家山堰塞湖的綜合治理等,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保護地震遺址帶動旅遊文化的發展,並非打水漂北川恢復重建完成後,不僅擁有“最漂亮的民居,最安全的學校,最現代的醫院,最滿意的百姓”,同時也擁有了像“5.12”地震廢墟遺址“這樣的國際性、壟斷性的旅遊資源,為北川旅遊業的發展振興帶來了契機。
目前,北川地震旅遊資源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因地震而出現的具有國際性、壟斷性的地震遺跡旅遊資源和災後重建後新産生的旅遊資源。如5.12地震地震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和5.12地震紀念博物館;另一類是北川原有的旅遊資源,如小寨子溝、猿王洞、大禹故里等品牌資源。
地震後,北川以規劃為龍頭、以文化建設為核心、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旅遊強縣,實現旅遊業的歷史性跨越。根據北川縣統計局關於2007年——2011年北川旅遊總收入和旅遊人數的統計數據看,隨著地震影響的減弱和災後重建的完成,北川旅遊業開始逐漸恢復,2010年,到北川旅遊的人數已經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到2011年,北川旅遊收入和旅遊人數均超過震前水平,與2007年相比,旅遊收入增加了32600萬元,增加84.9%;旅遊人數增加119.24萬人次,增加了212.9%。
僅2012年一年,北川就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2.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1.7萬人,佔全縣從業總人數的16.3%。
不要因為一場暴雨淹沒汶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表象,就對地質災害的投入資金産生懷疑。另外,不能因為一場大雨就要遺棄北川老縣城,畢竟那裏承載了千萬人的哀思。事實證明,把滿目瘡痍的遺址變成一處處尋找記憶的景點,不僅是一次震撼心靈的旅遊,而且也能為災區的漫長災後重建增添一份力量。豈能因為心疼前期幾個億的投入就“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