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王潤田:閒不住的老校長 三尺講臺搬進社區

人物頻道來源:人民日報 2018年09月07日 13: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王潤田和妻子楊景紅在備課。本報記者 賀 勇攝

王潤田的工作筆記。本報記者 賀 勇攝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76歲的王潤田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線。從北京市通州區第二中學校長崗位上退休後,王潤田依然閒不住。在一次社區活動上,居委會談起了關於社區家庭和家長學校建設的想法,王潤田提出願意和居委會一起為社區的孩子們做點事情。

  2016年,通州區梨園鎮龍鼎園社區家長學校正式成立,王潤田“官復原職”又當上了校長。他提出要讓孩子在家庭中快樂健康地成才,舉辦了傳承傳統文化、手工製作、學生寒暑假期生活分享等活動,還專門開辦了家長課堂。

  王潤田説,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就會把這所社區學校一直辦下去。

  讓孩子體會到尊重

  暑假開始不久,下午兩點半,社區講堂準時開課。頭髮花白的王潤田在講桌旁落座開講,對守時、整理、閱讀、運動、家務這五項希望孩子養成的好習慣進行了生動的闡釋。

  看著大夥兒頻頻點頭,王潤田繼續向孩子們提問:誰在家裏幹活?誰會堅持閱讀?……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手,搶著在小夥伴和家長面前彙報,並樂滋滋地上前領取寫著各種鼓勵話語的書法作品——那是王潤田課前特意為孩子們準備的。

  “人們都渴望被肯定,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兒童始終體會到尊重。”從事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王潤田始終秉持著這樣的理念。

  “我當了15年任課老師,後來又當了19年中學校長。組織上培養了我,我不願意賦閒在家,荒廢了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所以我就想在社區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家長和孩子們做一些有益的指引。”王潤田説。

  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獲得過北京市首屆胡楚南優秀中學教學成果獎的王潤田,對教育有著深刻的感悟。龍鼎園社區家長學校啟動初期,王潤田就擬定了“一綱兩線”的工作內容,其中“一綱”就是讓孩子在家庭中快樂健康地成才,這也是家長學校辦學的靈魂。

  半個世紀前,王潤田從北京師範學院生物學系畢業,在擔任中學校長之前一直是生物教師,帶領孩子們探索大自然、培養對科學的興趣。現在一到春天,他就會帶領社區的孩子們走進植物的世界,課堂上還採來了薺菜、獨行菜、二月蘭等植物標本,結合實物講解花草的區別。回答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提問時,他臉上總是挂著笑。

  幫助家長樹立家庭教育意識

  在王潤田看來,“一綱兩線”中的“一線”是開辦學生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另外“一線”就是開辦家長課堂,通過家長沙龍的方式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知識和溝通平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中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孩子的課堂,任何一位長輩都是孩子的老師。”王潤田認為,社區學堂實際上是一种家庭教育,這也是與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學堂首先要讓家長樹立家庭教育的意識,而不是覺得教育僅僅是學校的事情。

  每每看到小區中一些家庭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相互埋怨,甚至爆發衝突的時候,王潤田總有一種上前“指導”一番的衝動。為此,他先後在社區學堂推出“做一名稱職的好爸爸”“做一名稱職的好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怎樣對待隔代孩子”等一系列講座,分析家長教育觀念誤區,提出中肯建議,比如老人對孫輩要“愛而有度”,父親如何避免對孩子關心教育不夠、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

  彌闔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裂痕也是王潤田關注的重要方面。“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談到自己曾經幫助過的一名小學生小琪,王校長這樣説。

  小琪在父母離異後和奶奶一起生活,單親家庭和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了小琪的身上:小琪喜歡彈鋼琴,但班主任卻認為小學生應該首先專注課業。小琪把班主任的話告訴奶奶,奶奶卻把一切的責任都歸咎於班主任不懂教育。因此,小琪對班主任逐漸産生了越來越強的抗拒心理,甚至不願意再去學校。

  王潤田得知這件事後,馬上與小琪的奶奶溝通,告訴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班主任。談起小琪的近況,王潤田笑著説:“現在小琪在新的學校與老師配合得很好,老師與家長的關係也非常和諧。”

  最欣慰的是看到大家的變化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王潤田還在社區公眾號“龍鼎社區我的家”上創辦了“老校長談教育”專欄,結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具體事例撰寫文章,同時還在線上回復社區家長們有關家庭教育的疑問。

  截至今年9月初,王潤田已在“老校長談教育”專欄發表文章106篇,全面聚焦幼兒園到中學階段孩子的培養。而每一次線下課堂,聽眾都會得到一份他手寫的講義。密密麻麻的工整小字,滿載著老人對教育事業的拳拳之心。

  寫講義對王潤田來説是一個巨大的工作量。“為了社區家長學校的家長學生,您每天要整理、編寫這麼多文字,您的家人會不會有意見?”王校長笑著搖了搖頭,欣慰又驕傲地説:“不會,小楊可是我的第一讀者。”

  王潤田口中的“小楊”其實是他的妻子楊景紅,今年73歲了。雖然老伴被社區工作佔去了大半精力,楊景紅卻沒有一句怨言,心甘情願當一個“幕後”協助者。楊景紅曾經是潞河中學的語文老師,王潤田準備的每一份講義都要先經過楊老師的“審查”,改改錯別字、排排語序,只有楊老師審核通過了,文章才能呈現到家長和學生面前。

  對王潤田來説,從家長處得到的反饋和孩子身上發生的積極變化,是讓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有一次,王潤田給家長們講“賞識教育”,一位媽媽聽了一會兒,抹著眼淚出去了。課後王潤田特意找她詢問,了解到這位媽媽本身也是老師。“多亂的班級交到手上,她都能‘收拾’好,但跟自己的女兒關係卻很僵。”王潤田回憶,這位媽媽告訴他,聽了講座,她突然明白,自己可能因為一天面對學生下來用盡了耐心,回到家疲憊不堪,對女兒講話總是批評和指責。她説自己以後一定要對女兒更加細膩,慢慢找回曾經的親密。

  “家長類似的感悟挺多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如果沒有人提醒,即便身為教師也意識不到。一個好媽媽,應該是一個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並能及時激勵表揚的有心人。這樣才能讓孩子充滿信心,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中覺醒成長。”王潤田説。

  對王潤田來説,“教師”這兩個字,已經不是一份職業,而是一種信仰,融入血脈的信仰。“王潤田把學校裏的三尺講臺搬進了社區,任歲月的車輪轉動癡心不改,因那份紅燭情懷。”社區支部副書記呼高尚感慨地説。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