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村支書王文克 如何把小地瓜做到年産值4個億

人物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6月07日 15: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他手機不離身,隨時都要喂喂喂?要問這麼多電話找他是幹啥?搶貨!為了拿到他的貨,甚至有人在他這一住就是半個月,寸步不離。靠著這種被瘋搶的東西,他讓曾經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家家戶戶蓋洋樓、開小車。看村支書王文克,如何把小地瓜做到年産值4個億。

致富經

  大家看,這就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王文克,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他拿著兩個手機,一隻手在打電話,另一隻手還在不停翻看短消息。採訪時我們記者就發現,每天王文克這兩個手機輪著番的充電,就是因為他電話不斷,而這些電話都是經銷商打來搶貨的!到底他賣的什麼東西這麼搶手呢?

  記者和王文克剛見面,沒想到他接了個電話,就急匆匆地要趕去一個地方。這個人就是給王文克打電話的人,他叫賈小鷺,今天他已經給王文克打了不下5個電話。兩人一見面,他就情緒激動的拉著王文克説了起來。

  經銷商:現在我客戶4月5日的東西,現在還沒收到,急得不行,每天打電話催我們,因為比較久了。

  王文克:説實話也是非常為難,説實話就是從挖到打包,三道工序在那裏,每天也壓了2000箱給我,我都沒辦法完成。

  記者:你遇到什麼問題了?

  賈小鷺:問題就是貨供不上,我需要二十萬斤,現在只給我供了十萬斤多一點。

  賈小鷺是一個大型購物平臺的採購商,他給王文克打電話就是要逼著他趕快給自己發貨,為了拿到這批貨他已經在這住了半個月了。

致富經

  賈小鷺:是非常搶手的,你要人不在這兒,就被別人拿走了,每天我就住在這兒,守著這批地瓜,今天必須給我拿走,你看我車都在這了,就等著隨時有貨隨時拉。

  記者:不敢走嗎?

  賈小鷺:不走。

  記者:你呆了幾天了?

  賈小鷺:半個月了。

  記者:每天守在這啊,有這麼搶手嗎?

  賈小鷺:這是我們的貨,這種箱子都是我們的貨,這種是其他渠道的貨,就是供不應求。

  賈小鷺跟火燒眉毛似的,在這眼巴巴地守著,王文克卻非常淡定,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賈小鷺:你要不在這,他就給別人拿走了,他就給別人打包了。

  王文克:都在搶單。

  賈小鷺:現在相當於我一個星期之前的貨還沒發完,就得守著,因為産量確實有限,你看我每天一早就把顧客的訂單先做出來,他不給我發也不行。

  記者:這都是今天還沒發出去的啊?

  賈小鷺:對,沒發的,我先打出來了。

  記者:這些都是啊,都是今天要發走的?

  賈小鷺:我一早就把單打出來了。

  記者:發的了嗎?

  賈小鷺:發不了也得發,客戶逼我,我就逼王總,王總,這個産量是個問題啊。

  王文克有兩個手機,時時刻刻在充電,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不停的接電話,全都是來搶貨的。

  王文克:有時候覺得腦子要爆炸了。

  賈小鷺:王總有時候電話打不通,一直打不通,估計人是崩潰狀態。

  王文克:這是4月13日的,這個是4個加急,這個是3個加急。

  光是這一天的訂單,就超過50萬元,完成的話至少凈賺10萬元。到底王文克賣的是什麼東西,居然能這麼搶手呢?其實他賣的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甚至連三歲的孩子都知道的東西。

  王文克賺錢快遠近聞名,採訪時記者就遇到了這樣一群人。

  考察團:來學習。聽説很有名,來看看。

  他們坐了3個多小時汽車,專門來找王文克學賺錢秘訣。

  考察團:不是整個海南有名,是全國都有名。

  讓人們佩服的是,王文克不僅自己賺錢快,還有本事讓別人也賺錢,村裏跟著他一塊做的人,也都蓋了樓買了車。王文克出生在這個靠近海邊的小村子,這裡曾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

  王文克:我們村裏的地往下挖兩米都是貝殼,整個村都是海邊這種沙地,你看這種沙地,海邊這種沙地。

  記者:你們村裏都是這種地嗎?

  王文克:就比這稍細一點,這個稍粗一點。然後種一些高效的瓜果菜,都種不了,遠近聞名,大家都説這個沙土村很窮,有女兒千萬別嫁到那裏去。

致富經

  王文克卻是個例外,大學畢業後他在海口開起了網吧,買房買車,還娶了媳婦。可2007年的一天,他回老家探親,無意中吃到一種東西的邊角廢料,這種邊角廢料不僅改寫了王文克的人生,也改變了全村人的命運。

  王文克:經過他們家,他們幾個就在那裏,就是當時也是這種電飯煲,一鍋,在那裏吃的津津有味,好吃好吃,他説你一定要吃這個,或者就説你在外面肯定吃不到這種東西,外面肯定沒有,就這麼肯定的跟我説在一起吃東西,説非常好吃,我説有什麼好吃的我沒見過

  這是澄邁當地的傳統小吃——煮地瓜,切塊的生地瓜下鍋,煮半個小時左右出鍋,既美味又頂飽。大家非要拉著王文克吃的就是這種東西。可讓王文克沒想到的是,他這次吃的地瓜跟他小時候吃到的,完全不一樣。

  王文克:我給你盛一塊你嘗嘗什麼味道。

  記者:好甜,怎麼沒有纖維。

  王文克:其實它的膳食纖維很豐富,但是你卻感受不到一絲一絲的。像豆沙一樣,有栗子的味道。

  他對當地的地瓜再熟悉不過,可這個地瓜從沒吃過,它到底是哪來的呢?

致富經

  在離王文克老家不遠的地方,有個工廠十分神秘。從不讓外人進入,村民們都不知道裏面是什麼樣。據説這是一家日本工廠,那種非同尋常的地瓜就來自這裡。這家日本工廠偶爾會丟掉一些個頭小的,或者挖斷的邊角廢料,村民們就把這些撿回來煮了吃。王文克第一次吃到這種地瓜,讓他動然意識到一個商機,他們曾經嫌棄的沙土地,其實是個聚寶盆。

  王文克:我們這的土地就是這樣,不會板結,風一吹就能隨風飛。這種地保土保肥能力很差,種什麼都不行。但是地瓜就需要這種土才長得好。

  沙土地最適合地瓜生長,王文克一打聽才知道,這個不讓人接近的神秘公司,就是專門在他的老家,找了一片沙地來種這種地瓜。

  王文克:人家用我們的地賺錢,那為什麼這個生意我們不能做呢?而這門生意成功的關鍵,就是這個日本工廠帶來的地瓜品種,有著獨特的口感和味道。

  王文克動起了要和這家日本工廠合作的主意。可人家已經有了穩定的經營模式和銷售渠道,憑什麼和他合作呢?王文克開始不停在日本工廠附近熘達,有機會就找員工聊天套近乎,終於他找到了突破口。

  他叫王若鵬,曾經是那家日本工廠的中方負責人,王文克當時找他談判,只一句話,他就答應了和王文克合作。王文克究竟説了什麼呢?

  王廠長:對我們也有利,對村民也有好處。

  原來王文克通過調查,抓住了日本公司的軟肋。他讓這家公司心甘情願和他合作,因為他可以讓對方節省一大筆成本。

  王文克:我去他們的工廠,發現有很多小個地瓜被放在角落,爛了都沒人管。

  王若鵬:因為我們是要地瓜來加工的,小個地瓜不方便削皮,很費人工。

  日本公司要拿這些地瓜來加工,第一個步驟就是削皮,可對小個地瓜來説,削皮非常不划算。王文克就提出來,只要日本公司提供地瓜苗,他來組織農戶種,日本公司只需回收半斤以上的大地瓜,小個地瓜可以一個不收。他的想法一下就打動了對方。

  王文克:這些他們都是不收的,他們要這麼大,最好七八兩的。像這些一削皮就沒有了,太小了,削到手都不一定。我們只給他們提供這種,不需要全部都收。

致富經

  那對王文克來説,日本公司不要的小個地瓜他又用來做什麼呢?

  2008年地瓜成熟的季節,王文克就是這樣帶著地瓜,在小區門口、超市裏做試吃。而他的賣點,除了這種地瓜甜而不噎的口感外,就是它的個頭,都是一水兒的三四兩。

  消費者:喜歡小地瓜剛剛好。

  日本公司因為要削皮加工,所以才為小地瓜頭疼,而賣鮮地瓜卻沒有這個煩惱,反而小個的還更方便食用。2008年,王文克一共采收了60萬斤地瓜,除了賣給日本公司30萬斤以外,剩下的30萬斤小地瓜,都以每斤2塊5毛錢的價格直接賣給消費者,還供不應求。當年就賺了20多萬元。

  這件事在村裏傳開,村民們看著眼熱,都想跟著賺錢。當年村裏選舉,大家就把王文克選成了村支書。

  原村支書:我們也沒把握,抱著希望,也懷疑,希望他帶著我們走出一條路。

  這村支書一當,王文克覺得自己的擔子更重了,他想把種植規模從原來的200畝擴大到1000多畝,帶著更多鄉親一起賺錢,可日本公司卻拒絕了,不給他提供這麼多的地瓜苗。

  王若鵬:只提供自己公司需要産量的種苗,因為不靠賣苗。

  這種地瓜的種苗來自日本,可這家日本公司卻按需定量,他要多少地瓜,就只給多少地瓜苗,多餘的一株不給。這就像掐住了王文克的脖子一樣,産量受限,根本沒有擴大種植的希望。

致富經

  可誰都沒想到,正是這件卡脖子的事,反倒讓王文克徹底擺脫限制,走在了整個行業的前端。採訪時,王文克帶著記者去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他很少帶人進來。

  王文克:帶你看看我的寶貝。

  記者:在哪兒啊?這不都是土嗎?

  王文克:就在那個角落裏。

  記者:這麼大一片地,寶貝就那麼一點。

  為了確保這些寶貝萬無一失,王文克做足了安全措施,生怕他們有一點危險,因為他整個産業的核心秘密都在這裡。

  王文克:我們有兩層安全防護網,一層防有外人進來,第二層防蚊蟲,我們整個産業的核心機密都在這裡。

  這裡究竟藏著什麼寶貝呢?

  傳統方法種地瓜,就是把老苗掐下來接著埋進土裏,日本公司拒絕提供更多種苗後,王文克本來想通過這种老辦法擴大規模,可沒想到,這種辦法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王文克:傳統的老苗是要衰敗的,每年産量遞減20%,産品和品質都降低。

  王文克意識到,産量和品質都下降,就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只有自己培育新苗,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2009年開始,他增加投入,四處奔走,尋找專家團隊,用2年的時間,專門研究這個地瓜品種的脫毒種苗,從根本上解決育苗問題。而這個被他層層保護起來的大棚裏,種的正是剛從實驗室裏移栽出來的200株地瓜母苗。

  王文克:別看這裡只有200株小苗,但是11月之後就可以提供4000畝地的苗,價值就是4000萬元。

  從此之後,給日本公司種地瓜,王文克用的都是自己培育出來的新苗。而王文克也開始把眼光從這家日本公司上移開,他要佔領更大的市場。而僅用了六年時間,他就帶領村民,把當地地瓜産業做到上億元的規模。

  採訪時,記者遇到這樣一群人。

  遊客:搞個視頻,等下傳給我們。橋頭地瓜頂哌哌。

致富經

  他們頂著當天35度的高溫,專程趕來挖地瓜,還特意要拍視頻記錄下這特別的時刻。

  記者:第一次來嗎?感受怎麼樣?

  遊客:第一次,感受非常好,非常棒。

  記者:動手挖了嗎?

  遊客:都是動手,你看

  記者:你挖了多少?

  遊客:那些都是成果。

  記者:這一片地是被你們挖完的是嗎?

  遊客:對呀。

  記者:怎麼這麼大熱天還要來挖地瓜,覺得熱不熱?

  遊客:不熱,熱情比天氣還熱。

致富經

  在超市一斤10塊左右的地瓜,來地裏買只要五六塊,王文克幾乎不指望著這些遊客賺錢,可他們卻有著比賺錢更大的價值。在離這群人不到500米的地方,另外一群人剛從旅遊大巴車上下來,準備挖地瓜。

  遊客:我們都是聽別人説很好,就來看一看。

  近兩年海南旅遊大熱,這些來體驗挖地瓜的人來自全國各地,王文克抓住這個時機,不走出海南,就把經銷商遍佈了全國。

  王文克:經銷商都曾經是來買地瓜的客戶。

  可憑什麼王文克的地瓜,能快速得到眾多消費者的認可,甚至願意和他合作呢?這都是因為王文克的地瓜具有鮮明的品牌特色。他顛覆大眾對地瓜是一種廉價農産品的刻板印象,與高檔水果一樣,根據市場需求,對自己的地瓜進行了嚴格的分級。

  王文克:根據市場需求,這種4兩左右果型均勻的地瓜賣的最貴,一斤要26元。

  每一顆地瓜從大小到表皮,都經過嚴格篩選,保證了每一箱産品的品質。為了強化自己的品牌,王文克還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它。

  王文克:這有上百年曆史了。

  這就是地瓜酒。用新鮮地瓜洗凈去皮,蒸熟後放入壇子發酵,經過三個月甚至更久,將發酵好的地瓜取出,放入蒸鍋,經過蒸餾,帶有濃郁地瓜香味的地瓜酒就做好了。

  王文克:獨特的紫色,是我們的標誌。

致富經

  現在,王文克不僅通過各地經銷商賣貨,他的地瓜也成了各大生鮮電商平臺的搶手貨。每天下午都是地瓜集中出貨的時間,挑選、套袋、打包,倉庫裏忙得熱火朝天。

  記者:今天發了第幾車了?

  王文克:第五車第六車,每天出貨40噸,價值50萬,高峰期可以達到每天120萬。

  曾經貧的小村莊,在王文克的帶領下,家家蓋起了小二樓,他們把這些樓叫做地瓜樓。

  村民: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現在的日子。

  村民:從早上6點忙到中午十二點,可是根本不覺得累,因為賺錢啊。

  村民:説是種地瓜的,感覺臉上有光。

致富經

  現在,王文克依然給那家日本公司提供地瓜,但只佔自己産量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帶動周圍1000多戶村民共同致富,種植規模超過7萬畝,打造年産值超4億元的産業,王文克也被評為海南省勞動模範。

  王文克:我們這裡種了80種地瓜,名字都是保密的,為的就是培育出更好的品種,掌握先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説到這些年的創業心得,王文克就説了4個字,品牌與科技。品牌是途徑,而科技是打造品牌的基石。就連這不起眼的地瓜,運用先進科技手段,也可以創造出驚人的財富。科技興農,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可以讓腰包變鼓的辦法。

  致富經首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21:17—21:47

  致富經重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13:42—14:12

860010-1102010100
1 1 1